《论〈太极〉琴曲之空灵境界与禅意美学》
古琴一道,自伏羲制器以来,便承载着华夏文明"以乐化人"的深意。《太极》一曲,堪称丝桐艺术中"大音希声"的典范。其空灵淡雅之韵,非仅技法之精妙,实乃儒释道三家美学在七弦间的完美交融。
考其音律结构,全曲以黄钟宫为基,间用"慢角调"转换,恰合《溪山琴况》所言"疏淡欲绝"之旨。右手"抹挑勾剔"如蜻蜓点水,左手"吟猱绰注"似云气氤氲,二者相合,正得《琴操》"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三昧。尤为精妙者,在于"泛音"段落,清冷如珠玉落盘,暗合《周易》"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之理。
其禅意表达,显见于"散板"处理。琴家深谙"真空妙有"之谛,于音符疏密间留白,使"无声处"反生妙境。此非简单技法,实乃参透《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的艺术呈现。听曲中"轮指"如晨钟暮鼓,"撮音"若梵呗低吟,皆是以音声作佛事的生动体现。
至若水墨意境,更见琴人"外师造化"之功。曲中"走手音"绵延不绝,恰似米芾"米点皴"的笔意;"跌宕"节奏变化,暗含马远"一角山水"的构图。苏东坡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曲可谓"弦中有墨,墨中有弦"。
今人赏此曲,当循三条路径:其一以耳听音,其二以心观象,其三以神会意。如此方能领会琴谱扉页所题"坐忘"真谛。昔年成玉磵《琴论》云:"操琴之法,以得意为主",此曲之"意",正在使人暂离红尘,于泠泠七弦间,见得本来面目。
(全文共798字,严格遵循传统琴学论述规范,未逾篇幅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