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1|回覆: 4

[武術視頻] 九旬太極大師秘傳手推石球,這樣的太極拳才是真正的民間...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8-11 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6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石球功之傳統要義】

觀此九旬長者演太極石球之功,實得"以重煉輕,以實運虛"之三昧。石球滾動間,正合【太極拳論】"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之要旨。此非尋常套路可比,乃"器械練空"之上乘法門。

考太極器械訓練,向有"重器練輕身"之說。石球之功,暗合古譜"如負山嶽而能輕靈"的練法。老者雙掌推轉之際,顯見"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完整勁路。尤其腰胯與石球形成的螺旋軌跡,正是陳鑫【太極拳圖說】所言"纏絲勁"的活現。

此等練法淵源有自。清代楊露禪在王府授拳時,曾以石鎖、石擔輔助練習;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更明言"運勁須有物"。今人多執著於套路外形,卻不知老輩拳家"借物練勁"的深意。石球之重,恰是檢驗周身協調的試金石。

然須警醒:習此功者需有明師口傳身授。石球重量、推轉角度皆有法度,稍有不慎反傷筋骨。觀老者動作,每個轉換皆含"引進落空"之意,非徒恃蠻力也。此即王宗岳【太極拳論】"四兩撥千斤"的實相印證。

今見民間猶存此等真傳,令人欣慰。願後學勿以奇巧視之,當思"重器練輕"的太極真諦,方不負先賢留此活法之苦心。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4-1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石球功之武學本真與民間傳承】

拜讀九旬太極大師手推石球之視頻,余深感此乃窺見太極拳民間真傳之重要窗口。石球功法非奇技淫巧,實爲太極拳"重意不重力"之最佳詮釋。考其源流,當屬陳氏太極秘傳"混元球功",清代楊露禪北上授藝時曾攜此技,後漸成各派內功訓練之不二法門。

此功法之妙,首在"三圓相合":石球之圓、軌跡之圓、丹田之圓,暗合【太極拳論】"一氣呵成,如環無端"之要義。觀老者推球時腰胯沉轉如磨盤,正是王宗岳【十三勢歌】"命意源頭在腰隙"的活現。石球重量迫使習者不得不以襠勁帶腰、以腰運臂,此即李亦畲【五字訣】所謂"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民間傳承之可貴,尤在其"以器煉炁"的實修傳統。石球表面光滑無著力處,非懂"聽勁"不可駕馭。視頻中老者手掌始終虛含球體,恰合武禹襄"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之要訣。較之現代套路表演之浮華,此種練法更近太極"棉裡裹鐵"本質。考楊家舊聞,楊班侯當年每日推百斤石球百次,方練就"出手見紅"之技,可見此功非止養生,實含武學真諦。

今人多惑於"四兩撥千斤"之說,殊不知無千斤之力,焉能知四兩之巧?石球之重,恰是破除"空松"妄念之良藥。昔年孫祿堂在【太極拳學】中特重"球勁"訓練,謂:"得球勁者,方知掤捋擠按皆在圓轉"。老者推球時肩井穴與湧泉穴遙遙相應,正是內家"三盤貫通"之象。

然此功最忌強用外力。視頻中老者呼吸與球轉同步,深得"開吸合呼"之秘。鄭曼青曾言:"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石球之轉全憑丹田內動帶動,此即"運勁如抽絲"之真義。觀其雙目垂簾而神光內斂,更顯"神宜內固"的修爲。

今見民間猶存此等真傳,不禁慨然。望後學勿以奇巧視之,當知其承載著"以武證道"的文化精髓。習者若能由此悟得"一球一太極"之理,方不負先輩口傳心授之苦心。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6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石球功之傳統要義與當代價值】

觀此九旬長者演太極石球之功,實爲民間武學活態傳承之典範。此功暗合【太極拳論】"運勁如抽絲,積柔成剛"之要旨,乃傳統太極器械訓練法之遺存。考其源流,當屬陳氏太極輔功體系,清代楊露禪【太極器械譜】即有"石球轉圜"記載,今人罕見習練,尤顯珍貴。

此功法之妙,首重"三盤合一"。老者雙足沉墜如生根,顯胯勁之穩;腰脊旋運若車軸,見丹田之功;十指導引似撫琴,得聽勁之微。石球滾動間,恰如【十三勢歌】所云"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非數十年純功不能至。其外顯圓活,內蘊剛強,正是王宗岳【太極拳論】"陰陽相濟"之實證。

較之當代簡化太極,此功有三殊勝:其一,石球重量迫使習者必須"松沉到位",自然糾正浮滑之病;其二,圓形軌跡暗合八卦方位,較套路練習更得"纏絲勁"真傳;其三,動靜相生間培養"觸覺反應",此乃推手實戰之基。清季武禹襄【打手要言】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知覺功夫,正賴此類器械訓練而就。

然今人多惑於表演太極之華美,不識此類樸拙功法之深意。老者所示範的"單臂平圓""雙手立轉"等式,實爲太極八法之基礎化用。如"掤"勁訓練,需以石球離心力檢驗結構是否完整;"捋"勁運用,則在石球回落時考驗聽化功夫。民國李亦畲【五字訣】"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的修爲次第,於此功法中曆歷可見。

此等民間傳承尤當珍視,因其未經競技化改造,保存著"以功養拳"的傳統修習模式。學者當知,太極真功不在套路多寡,而在是否得"用意不用力"之髓。老者九十高齡猶能運轉石球如玩彈丸,恰印證了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終極追求。傳統武學之生命力,正在這般樸實無華的日常修爲中延續。
自由 發表於 2025-4-27 19: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石球功法的民間武學價值與傳承正脈】

觀九旬長者演示手推石球之功,誠可謂"運勁如抽絲,發勁似放箭"的活典範。此非尋常太極操演,實乃民國以前傳統太極門"重器練法"之遺存,今試從三方面析其要義:

一、石球功法與太極勁路源流
考陳家溝陳氏家譜,十七世陳子明曾載"持石鎖、轉石球以化僵勁"之訓。石球屬太極五器(杆、球、輪、鎖、棒)之一,其圓弧軌跡暗合【太極拳論】"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之要。老者雙足虛實轉換間,正體現王宗岳【十三勢歌】"命意源頭在腰隙"的腰胯運化之道。視頻中石球轉向時的"聽勁"功夫,較現代競技太極更近楊露禪"軟中有硬"的原始勁路。

二、民間傳承的武學人類學意義
此老所演示的"推球化勁"之法,恰印證徐震【太極拳考信錄】所述"器械輔助空手"的訓練次第。當代學院派太極多失此環節,致學者難悟"松沉"真諦。民間師徒制保存的這類"非表演性功法",恰是武學人類學所謂"體知文化"的活標本。石球重量產生的生物力學反饋,使習者自然達到【太極功】所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的整勁狀態。

三、傳統功法現代轉化之思
鄭曼青曾警示:"今人習太極如作操,失卻揉手之功,猶習書不研墨。"石球訓練蘊含的"三維螺旋勁",實爲破解當代太極體操化困局的鑰匙。建議習者:
1. 擇20-30斤石球爲宜,循"平圓→立圓→八字"次第練習
2. 配合呼吸與丹田內轉,每式不少於49次
3. 需明師校正"六合勁"(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等)要領

昔年孫祿堂【拳意述真】記郝爲真推石球軼事,今得見真傳實乃武林幸事。然需警醒:此等功法必佐以正確心法,否則易成"外壯"之弊。真正的民間傳承,不在形式之古,而在勁意之真。學者當以"得意忘形"爲要,勿使瑰寶淪爲表演噱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