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太極石球功之傳統要義】
觀此九旬長者演太極石球之功,實得"以重煉輕,以實運虛"之三昧。石球滾動間,正合【太極拳論】"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之要旨。此非尋常套路可比,乃"器械練空"之上乘法門。
考太極器械訓練,向有"重器練輕身"之說。石球之功,暗合古譜"如負山嶽而能輕靈"的練法。老者雙掌推轉之際,顯見"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完整勁路。尤其腰胯與石球形成的螺旋軌跡,正是陳鑫【太極拳圖說】所言"纏絲勁"的活現。
此等練法淵源有自。清代楊露禪在王府授拳時,曾以石鎖、石擔輔助練習;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更明言"運勁須有物"。今人多執著於套路外形,卻不知老輩拳家"借物練勁"的深意。石球之重,恰是檢驗周身協調的試金石。
然須警醒:習此功者需有明師口傳身授。石球重量、推轉角度皆有法度,稍有不慎反傷筋骨。觀老者動作,每個轉換皆含"引進落空"之意,非徒恃蠻力也。此即王宗岳【太極拳論】"四兩撥千斤"的實相印證。
今見民間猶存此等真傳,令人欣慰。願後學勿以奇巧視之,當思"重器練輕"的太極真諦,方不負先賢留此活法之苦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