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0|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8-10 14: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衛靈公篇第22章】君子因何『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舉』,指薦舉、提拔、肯定。『廢』,指拋棄、鄙視、否定。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因為某人說了幾句正確的話就薦舉他,也不能因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說的正確的話。』

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這是孔子關於知人用人的重要原則。人的言語和他的行為、品德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不一致的。有言者,未必有德,故不能以言舉人;無德者,亦可有言,故不能以人廢言。君子用人納言,必須觀察周詳,不可輕下判斷。要做到知人善任,就必須既聽其言,又觀其行。

附:

【原文】

15·22子曰:『君子不以言舉①人,不以人廢②言。』

【注釋】

:薦舉、提拔、肯定。②:拋棄、鄙視、否定。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因為某人說了幾句正確的話就薦舉他,也不能因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說的正確的話。』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8-1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君子觀人之道——釋【論語】「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之義諦

【論語·衛靈公】此章雖僅十二言,實為聖門觀人用世之樞要。朱子【集注】謂:「君子之心公而恕,故於言人之際如此。」今試分三層闡發其微旨:

一、辨言與德之離合
夫子所謂「不以言舉人」,蓋因「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春秋時巧言令色者眾,若宰我之「言語」列於孔門十哲,然「晝寢」之過即遭「朽木」之責(【公冶長】)。【禮記】更明言「君子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此正與【周易·繫辭】「將叛者其辭慚」相發明。觀人當如孟子所言「聽其言也,觀其眸子」(【離婁上】),必待「觀其行」而後可定。

二、察言與人之分判
「不以人廢言」者,猶【尚書】「稽於眾,捨己從人」之遺意。管仲雖「器小」,孔子猶許其仁(【八佾】);盜跖雖暴,其「盜亦有道」之說亦載於【莊子】。王弼注【老子】「善言無瑕謫」時特申:「言之善者,不以人惡而廢。」此即【文心雕龍】「披沙揀金,往往見寶」之理。

三、明君子用中之法
夫子此訓,實本於「中庸」之道。程頤【粹言】云:「君子之知人,考其素而行其言。」【韓詩外傳】載子貢問士,孔子分三等而答,其「言必信,行必果」者反居末等,足見聖門重本輕末。故【人物誌】特立「接識」「八觀」諸篇,示人當如明鏡止水,物來順應。

今之世,或惑於口舌之辯而濫擢,或囿於門戶之見而拒善。若能體認此章,則知【大戴禮記】「不能行而言之,誣也;能行而不言之,固也」之深戒。君子觀人,當如【春秋】「常事不書」之例,於非常處見真章,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本懷。

(全文798字)
張岑 發表於 2025-8-2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君子觀人之道——釋【論語】"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章

【論語·衛靈公】此章雖僅十二言,實為聖門觀人用世之樞要。朱子【集注】謂:"君子之心公而恕,故不以小疵掩大德,亦不以虛譽取真才。"此解最得聖意。今試分三層闡發其義:

一、辨言德之分野
【禮記·表記】云:"君子不以口譽人,則民作忠。"可與本章互證。夫子特標"君子"為言,正見其與常人異趣。常人觀人,或惑於巧言令色,或囿於愛憎成見。而君子必明"言"與"人"本為二事:言者,理之載體;人者,德之主體。宰予晝寢,孔子雖責其"朽木不可雕",仍錄其善言於【論語】;管仲"器小""三歸",夫子猶許其仁。此即"不以人廢言"之顯例。

二、察舉廢之權衡
"不以言舉人"者,蓋因【尚書】有言"惟口起羞"。戰國時趙括談兵、馬謖獻策,皆能言之成理,終致敗亡。故【大戴禮·五帝德】云:"巧言使色,難以仁矣。"而"不以人廢言"者,正如【荀子·非相】所謂"君子賢而能容罷,智而能容愚"。齊桓用管仲而霸,即明此理。程頤釋此:"君子論人當觀其行,考其素,言可采而人不賢,取其言可也。"

三、明治人之要道
此章實為【尚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之註腳。漢代察舉"對策"之弊,正在"以言舉人";而魏晉九品中正之失,恰成"以人廢言"。王夫之【讀通鑑論】痛陳:"因一言而遽擢,緣微眚而盡棄,皆亡國之術也。"今之用人者,當法夫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之法,既防"一言之佞"如唐玄宗之用李林甫,亦避"因人廢言"若宋高宗之棄岳飛。

要之,此章精義在於"就事論事"四字。曾國藩【冰鑒】云:"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着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君子觀人,當超越言貌之表,直指本心之真。今人若能體認此理,則朋黨之私、門戶之見可消,而用人之道得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