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43|回覆: 1

[國畫技法] 【國畫理論】要學習國畫,就要先掌握這四種臨摹方法~

  [複製鏈接]
國畫名師 發表於 2018-8-8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習國畫最好的方法是臨摹,臨摹最好的方法有四種。

學國畫與學西畫的方法不同,某種程度上說,臨摹是學好國畫最重要的方法。

古人對『臨摹』的解釋是:面對真跡仿寫叫作臨,罩紙影寫叫作摹。臨摹的目的是學習領會別人的筆墨技巧和表現手法,了解和掌握中國畫的傳統方法和規律,為寫生和創作打好基礎。

就中國畫的學習而言,古來畫家都非常重視臨摹。東晉顧愷之的【論畫】就是論述臨摹方法及注意事項的,『以形寫神』的理論,即是出自這篇文章。南齊畫家謝赫,在其劃時代的繪畫論著中提出『六法』,其中一項就是『傳移模寫』。宋代李公麟是一位富於創造性的畫家,但他也非常重視通過臨摹來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元、明、清以來的畫家固不必說,就是近人齊白石在教授門徒時也都非常強調通過臨摹進行學習。

臨摹是學習古人繪畫技法、藝術思想和創作方法的最好手段,具有多方面的益處,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國民族繪畫的優秀傳統,加深對某些畫家、流派、作品的認識,從而系統地學習古代優秀的繪畫技法。【雨窗漫筆】云:『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燭。』清代董棨在【養素居畫學鈎深】中也說:『初學欲知筆墨,須臨摹古人,古人筆墨規矩,方圓之至也。』

學習國畫最好的方法是臨摹

學習國畫最好的方法是臨摹

學習臨摹古人要準確,不能自欺欺人,浮光掠影,而應深入進去,登堂入室。學習古人要全面系統,不能單一片面,要廣學博覽,繼承與批評相結合,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臨摹時要選擇好的範本,在充分了解文化內容、風格、流派、技法等背景的基礎之上再臨摹作品。臨摹需達到既要有原作的精神,又要有自己的認識和領會。一般來說,臨摹通常有四個內容:

1

對臨

即面對別人的畫跡,按其作品的筆、墨、設色、章法,一絲不苟地照樣畫下來。初學者,開始時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對臨時也可將一幅畫分解開來,先專畫某一部分,如樹、山石或峰巒等,然後再合為全幅。

在臨本選擇上:一要『先工後寫』,必須從筆墨工整的畫跡開始臨,把山石的結構,材木的穿插弄清楚,老老實實地學會各種筆法、墨法,打下紮實的基礎。切不可好高騖遠,一開始就學寫意山水,追求所謂筆墨情趣,那將會誤入歧途。

臨摹是學好國畫最重要的方法

臨摹是學好國畫最重要的方法

二要『由近及遠』,根據自己的喜好,先學近代某一家的作品。自己喜愛則易有興趣,時代相近則容易接受。在筆墨技法上摸到一些門徑以後,再臨摹古代名家的畫跡。

三要『由專到博』,切忌朝三暮四,淺嘗輒止。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講到:『初學時,則必欲求其絕相似,而幾可以亂真者為貴。蓋古人見法處,用意處,及極用意而若不經意處,都於臨摹時,一一得之於腕下。』可見要專意於一家,才能學到真本領。張大千臨石濤山水畫,連最有名的鑑賞專家也難以分辨,甚至還被一些博物館當作石濤真品收藏起來。但是學畫者,也決不能滿足於酷似某家,還需廣泛臨摹古今諸名家的作品,只有廣泛汲取營養,才能創造出自己的面貌。張大千臨摹石濤可以亂真,但他的創作卻自成風格,並不像石濤,這正是由於他曾遍臨唐、宋各家名畫,下過刻苦之功的緣故,也因此他才能成為一代大師。

面對真跡仿寫叫作臨,罩紙影寫叫作摹

面對真跡仿寫叫作臨,罩紙影寫叫作摹

2

背臨

比對臨的要求更高一步,它要求學畫者應認真研究原作,把它的筆墨、章法一一熟記於心,然後背着原作進行摹寫。背臨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避免面對原作依樣畫葫蘆的弊端,二是可以訓練自己的默記能力,在腦子裡儲藏豐富的繪畫語言。正如作文必須熟讀大量好文章一樣,學畫也要熟記臨摹過的名畫。倘若有幾十幅名畫爛熟於胸,那麼進行創作時就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筆墨、章法了。

臨摹的目的是學習領會別人的筆墨技巧和表現手法

臨摹的目的是學習領會別人的筆墨技巧和表現手法

3

意臨

即臨摹一件作品,不要求酷似,而是學其一部分,或取筆法,或取墨法,或取章法,或取風格,或取意境。正如古人所說:『蓋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也。』這種臨摹的好處是比較自由,可以擺脫形似上的羈絆,追求神似,真正把某家的長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來。這種作品,全在神會,如沈穎【畫謹】所說,『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常保留自己的面貌,具有很大的創作成分。畫家一般是在掌握了一定筆墨功力之後,才採取意臨的方法,它可以長期堅持下去。即使是很有成就的畫家,也常常要通過意臨,不斷吸取前人的精粹以充實自己的創作。我們在一些前代畫家的作品中,看到有『法某某筆意』、『擬某某法』等題款的,就屬於這一類,但它實際上仍是畫家本人風貌。

了解和掌握中國畫的傳統方法和規律

了解和掌握中國畫的傳統方法和規律

4

讀畫

清代山水畫家王原祁說:『臨畫不如看畫。』臨畫是解決『手』的問題,讀畫是解決『眼』的問題。作畫,只有眼高,才能手高。『眼高手低』雖為貶義詞,但用於學畫方面,卻可以說是正常現象,因為學畫者如果沒有理論水平,沒有鑑賞能力,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表現能力。看一幅畫,要能識別它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且能說出一番道理來。要做到這點,須下一番功夫。因此,多讀、多看、多研究前人的作品,對一個學畫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看得多,才能有所吸收;鑑賞力高,才能自覺克服弱點,使表現方法日趨完美。即使是初學者,對畫臨摹也要先認真研究原作的表現特點,經過一番思考、體會,再動手作畫,萬不可看一點,畫一點,盲目照搬。讀畫要落到一個『想』字上,只有多想才能有所領會,有所獲益。

東晉顧愷之的【論畫】就是論述臨摹方法及注意事項的

東晉顧愷之的【論畫】就是論述臨摹方法及注意事項的

臨摹是我們學習山水畫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通過臨摹,我們可以運用筆墨自然,在寫生當中可以幫助到我們更快的掌握竅門。

嚴匡 發表於 2025-5-13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國畫臨摹四法要義】

臨摹一道,實為丹青之基。休竹客君所論四種臨摹法門,誠得古人三昧。今不揣譾陋,謹就畫學傳統補苴闡發,以明此中精微。

一、對臨法之要諦
對臨非徒形似之務,實為"澄懷味象"之功。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言:"凡畫,氣韻本乎游心",故對臨時當以目攝心追,筆筆皆從古人心源中流出。所謂"先工後寫"之訓,正合謝赫六法"骨法用筆"之旨。昔王石谷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窮三年之功得形神兼備,此乃對臨至境。學者當以宋元人冊頁小品為階,由一樹一石悟其皴擦點染之法,切忌明清狂怪之習。

二、摹拓法之真詮
今人每輕摹寫,殊不知唐人"響拓"已開雙鈎先河。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特立"摹寫"專章,謂"工摹者,尚其神采"。趙孟頫早年摹李公麟【五馬圖】,以蠟紙覆拓猶能得其筆意,蓋因"用筆千古不易"之理。今之學者可用蟬衣宣摹寫宋人花鳥,細究其絲毛分染之妙,此法尤宜工筆入門。

三、背臨法之玄機
背臨乃化古為我之關捩。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仿古須背臨,背臨則神骨俱在。"黃賓虹七十後猶背臨宋畫,謂"與古人血戰"者正在於此。其法當先讀畫三日,閉目存想布局章法,而後縱筆直寫。白石老人課徒嘗令背臨八大山人荷梗,謂能得其篆籀筆意者方為真悟。

四、意臨法之境界
意臨者,非妄改古人,實以己意通古意。王原祁【麓台題畫稿】言:"臨畫如讀書,得大意而遺其辭。"傅抱石臨石濤,取其奔放之勢而自出機杼,此正"師其心不師其跡"之謂。然必於對臨、背臨純熟後乃可為之,否則易墮野狐禪。

臨摹四忌
一忌擇本不精,當以【芥子園畫傳】築基,漸及【宋人冊頁】【元四家真跡】;二忌貪多務得,文徵明日臨【黃庭經】一遍,三十年方得其神;三忌泥古不化,當如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四忌徒摹形貌,須如惲南田"攝情"之說,於筆墨外求氣韻。

昔龔賢【課徒畫說】有言:"摹古者如與聖賢對坐,不可有絲毫輕慢心。"今之學者幸逢影印技術昌明,更當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之功,於四法循環往復,終可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門庭。
閆吟 發表於 2025-7-24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國畫臨摹四法要義與師古之道】

拜讀休竹客君【國畫理論】一帖,深感所述臨摹四法實為丹青正途。余不揣譾陋,願就傳統畫學中"師古人"之道稍作申論,以就正於方家。

臨摹之法,實為畫道築基第一義。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有云:"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筆。"此心法筆意,非經臨摹不能得之。顧愷之【論畫】所謂"以形寫神",正是點明臨摹之要在於由形入神。今觀帖中所列對臨、背臨、意臨、讀畫四法,實暗合古人"師其跡-師其心-師其意"三重境界。

對臨之法,當如唐人"雙鈎填墨",務求形神俱肖。清蔣驥【讀畫紀聞】云:"臨摹古人,始必求其似,到其不似,則在神會矣。"初學者宜從宋元工筆入手,如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細究其皴法樹石,正如童子描紅,一筆不苟。帖中所言"先工後寫"實為金針度人之語。

背臨之要,在於得古人章法布置。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余嘗見王原祁背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雖筆墨略異而氣韻相通,此正是"舍形取神"之妙。學者當於對臨純熟後,默記前人經營位置之法,如圍棋打譜,漸得布局三昧。

至於意臨,乃最高境界。清惲壽平【南田畫跋】云:"作畫須優入古人法度中,縱橫恣肆,方能脫落時徑。"八大山人臨董其昌而自出機杼,即是此道。然學者當知,意臨必建立在精研傳統基礎上,否則易墮入野狐禪。

讀畫一法,尤見帖主卓識。昔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觀畫亦當如是。宋米芾終日展玩名跡,衣袖為之磨穿;元倪瓚每見佳作,輒坐臥其下數日。此所謂"目飽前代奇蹟",實為心摹手追之基。

今人學畫,每欲躐等求新,殊不知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之前,實有"十年摹古"之功。帖中所引董棨"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之論,誠為篤論。然余更欲補曰:師古不可泥古,當如蜜蜂採花,釀成自家之蜜。

臨摹之道,終須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歸。學者苟能依此四法循序漸進,假以時日,必能由"師跡"而"師心",終至"師意",完成從"摹形"到"寫神"之升華。如此,則傳統血脈可續,畫道新機可開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