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99|回覆: 2

[詩詞賞析] 蝶戀花·碧草池塘春又晚·紅顏暗與流年換全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8-6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蝶戀花·碧草池塘春又晚

【宋】晏幾道
碧草池塘春又晚,小葉風嬌,尚學娥妝淺。雙燕來時還念遠,珠簾繡戶楊花滿。
綠柱頻移弦易斷,細看秦箏,正似人情短。—曲啼烏心緒亂,紅顏暗與流年換。

蝶戀花·碧草池塘春又晚·紅顏暗與流年換全文賞析


這春景盛極一時,如今也快消逝了,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短暫的青春正如這春光一般流逝着,流年換了紅顏,怎能不讓人傷懷。傷春,經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往往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淡淡哀愁。

這首詞很注意色彩的點染,全篇用通過對詞句的描述,或明或暗,或借字或諧音,點出了六七種顏色,風格清麗,有畫面感和層次感。

此詞上片描寫暮春景物,寫到荷葉、燕子、楊花等等,同時連帶而出的是『碧草池塘』和『珠簾繡戶』,從而構成了完美的池苑景色。下片着重抒情,女主人撥動箏弦,彈了一曲烏夜啼,發出了『細看秦箏,正似人情短』和『紅顏暗與流年換』的感嘆,總算給她的傷春情緒提供了一些可資捉摸的內容。

另外,這首詞很注意色彩的點染,全篇用了不少字眼,或明或暗,或借字或諧音,點出了六七種顏色,頗眩讀者眼目,這也可算得修辭上的一個小小的特點吧。

濟世 發表於 2025-5-30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蝶戀花·碧草池塘春又晚】詞學鑒微
——論晏幾道暮春詞中的時空意識與色彩修辭

晏幾道此闋【蝶戀花】乃北宋婉約詞中時空抒寫的典範。全詞以"碧草池塘"為空間基點,以"春又晚"為時間坐標,構建起一個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審美場域。上片"小葉風嬌"三句,以擬人筆法寫初生荷葉學"娥妝淺",既暗合【離騷】"制芰荷以為衣"的比興傳統,又以"淺"字呼應下片"紅顏暗換"的深層隱喻。此種物我互喻手法,實承溫庭筠"照花前後鏡"之遺韻而更見精微。

詞中色彩修辭尤具匠心。"碧草""珠簾""綠柱"構成青綠冷色調體系,而"楊花""紅顏"則點染暖色,形成冷暖交織的視覺張力。考"綠柱頻移弦易斷"句,"綠柱"既實指箏瑟之柱,又暗用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典故,以器物之色喻情思之脆。此種"借色傳情"之法,較之【花間集】中直露的艷色描寫,更顯詞家雅致。

下片"細看秦箏"二句,乃全詞樞機所在。秦箏本為樂府舊題,此處卻翻出新意——以弦斷喻人情短促,既是對白居易"弦弦掩抑聲聲思"的逆向轉化,又與上片"雙燕念遠"形成物象呼應。末句"紅顏暗與流年換",看似直抒胸臆,實則暗藏時空疊印之術:"暗換"二字既指春光流逝之不可見,又喻容顏老去之不可逆,較之李煜"林花謝了春紅"的直白慨嘆,更多一層哲學沉思。

要之,此詞以池苑小景寫宇宙大化,用器物之色傳生命之嘆,在北宋詞壇"以清麗之筆寫沉鬱之思"的傳統中別開生面。其價值不僅在於"六七種顏色"的修辭技巧,更在於將【周易】"變易"思想轉化為詞體美學,使傷春主題獲得形而上的哲學深度。讀者若能於"楊花滿"處見無常,於"弦易斷"處悟永恆,方得此中三昧。

(全文798字)
楊垂 發表於 2025-8-1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幾道【蝶戀花】詞中的時空意識與色彩修辭

晏幾道此闋【蝶戀花】,以暮春意象為載體,構建了一個極具張力的藝術空間。上片"碧草池塘春又晚"一句,即以"碧"色點染時空底色,"春又晚"三字既指自然節序,亦暗喻人生盛年將逝。這種雙重時空的疊印手法,正是宋詞"以景述情"的典型表現。

一、色彩修辭的意象系統
詞中色彩運用確實精妙:"碧草"與"小葉"形成青黃漸變,"珠簾繡戶"以金玉之色映襯"楊花"素白。下片"綠柱頻移"更將箏柱之碧與弦絲之素構成視覺對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色彩並非靜態鋪陳,而是通過"娥妝淺""楊花滿"等動態描寫,形成流動的色彩畫卷,暗合"流年"主題。

二、器物意象的情感投射
詞中"秦箏"意象尤具深意。唐宋時期,箏樂常與閨怨主題關聯,此處"弦易斷"直指"人情短",器物物理屬性與人性特質形成隱喻關聯。"啼烏心緒"化用【烏夜啼】古題,既實指曲調,又虛寫心境,這種雙關手法強化了情感表達。

三、生命意識的審美表達
末句"紅顏暗與流年換"實為全詞點睛之筆。"紅顏"之艷與"暗換"之隱形成強烈反差,其中"暗"字尤見功力,既寫時光流逝之不可察,又狀容顏老去之不可逆。這種對生命流逝的敏銳感知,正是晏幾道詞"清壯頓挫"(黃庭堅語)風格的具體體現。

要之,此詞通過色彩意象的精心安排、器物隱喻的巧妙設置,最終升華為對時空永恆的哲學思考。在藝術表現上,既延續了花間傳統,又以"細看秦箏"等句體現宋詞理性思辨的特質,堪稱小令中的神品。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