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2|回覆: 1

[書法教程] 書法教程.書法再厲害,都離不開這五個理兒

[複製鏈接]
書法道 發表於 2018-8-5 1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書法,主要講究『法』。法就是法則、法規、法度,按照法則寫字就是書法,法則是古人經過千錘百鍊流傳下來的,經過歷史幾百上千年的驗證,絕大多數人都認可,這樣的法則才是真正的書法法則。現在很多人搞的所謂『現代書法』,準確地說就不是書法,因為這樣的所謂『書法』幾乎沒有人認可,認可的除了自己;當然也沒有法則,即使有,沒有經過幾百乃至上千年的驗證,也不能算是法則。若問書法有多少法則,說不清!反正多了去了。下面就介紹幾個:

1、鋪毫

鋪毫指的是筆鋒運行時所有每一根鋒毫都必須順順地平鋪紙上。那怕提筆少至只有兩根鋒毫着紙,也應如此。鋪毫是一切技法的平台,悖離鋪毫法則一切技法都失效。

2、彈力中介

彈力中介就是如何施力,筆鋒的運作必須通過筆毫自身的彈力來操控,指腕的力量不可直接加到筆鋒上去這就是大力者並非自然書家的道理。彈力之於筆毫猶烈馬之於韁。失去彈力的控制,鋒毫則不能同步。

書法書法,主要講究『法』。

書法書法,主要講究『法』。

3、筆勢

筆勢是指筆鋒的運行要依筆勢而行。筆勢是指筆鋒運行時的姿態與體勢,其要點是最適合在運行方向上運行的筆鋒的體勢,追蹤鋒面是依勢行筆的要領。即在不同的運行方向上,必須以相應朝向的鋒面着紙。這樣可以避免筆鋒扭擰,產生有害的扭力—『麻花勁』,以導致『筆主運』情形的發生。古人稱的『使轉』就是指轉換鋒面的技術。這是高難的技能。用筆的全部學問,幾乎盡在使轉。

筆勢是指筆鋒的運行要依筆勢而行。

筆勢是指筆鋒的運行要依筆勢而行。

4、藏鋒

藏鋒指的是筆鋒的運作要在畫內完成。唯一的目的是避免筆鋒在轉換體勢時,鋒端將已寫好的點畫造型塗抹破壞掉、鋒欲藏,必須縮,縮鋒必要提筆。一畫之內要數次變換筆鋒,因而要數次提筆。所以古人特別強調『要提得筆起』。所謂『提得筆起』是說要提得精準,要恰到好處,既不過,又不可不足。之後,還有筆心位置問題。這又是一項高難的技術。

藏鋒指的是筆鋒的運作要在畫內完成

藏鋒指的是筆鋒的運作要在畫內完成

5、澀行

澀行是指筆鋒的運行必須抓取筆下的澀力而行。關於澀力產生的機理,我們可簡單理解為不可使筆鋒滑行紙上就可以了。抓住澀力行筆,則點畫有筆力,否則則浮則漂,所謂疲軟者,即是。用筆通則實為用筆根本大法。

周佐 發表於 2025-5-2 14: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五理之要義與古今法度承變】

習書者所言"五理",實乃筆法核心之要義,然古今論者多止於表象,今試以六朝筆訣為綱,參以唐宋元明諸家心法,為諸君剖判其真髓。

一、鋪毫之理,當溯"八面出鋒"
衛夫人【筆陣圖】云"點畫波撇屈曲,須盡一身之力送之",此非蠻力之謂,實指鋒毫全面鋪展之態。智永"永字八法"中勒法之橫、弩法之豎,皆需萬毫齊力。然今人誤讀"平鋪"為機械壓筆,殊不知東坡"如逆水撐船"之喻,正是活脫脫的彈性鋪展。觀【蘭亭】"之"字末筆,細若遊絲而鋒毫俱在,此乃真鋪毫。

二、彈力之辨,貴在"龍跳天門"
虞世南【筆髓論】言"遲速虛實,皆由腕轉",此"腕轉"非物理轉動,實乃通過筆腰彈性傳導之意。黃庭堅"長槍大戟"之筆,全仗狼毫回彈之力,其【松風閣】中"年"字懸針,若撤去彈力中介,則成僵直木棍。今之學者或執"萬毫齊力"而過實,反失"屋漏痕"天然之趣。

三、筆勢之奧,根在"血脈貫通"
張旭傳顏真卿"十二意",首重"意外生體",此體即筆勢。觀【祭侄稿】"荼毒"二字,鋒面轉換如驚蛇入草,全合"五勢"(鈎裹、鈎努、袞筆、儓筆、奮筆)之法。今人作使轉多生硬如折木,蓋因未悟"鋒勢八面"(米芾語)之妙。王鐸漲墨中尤見鋒面交替之精微,足為後世法。

四、藏鋒之諦,要在"滅跡隱端"
徐浩【論書】云"用筆之勢,特須藏鋒",然藏非簡單回縮。智果【心成頌】"間合間開"之說,道破提按與鋒杪之關係。試觀歐陽詢【九成宮】"泉"字起筆,似露還藏,此即"縮鋒"至筆肚而不失其力的至高境界。今人藏鋒多成墨豬,正坐不解"提筆暗過"(董其昌語)三昧。

五、澀行之妙,實為"萬歲枯藤"
懷素【自敘帖】"忽然絕叫三五聲"的疾書,仍不失"錐畫沙"質感,此真澀行也。包世臣【藝舟雙楫】論"逆入平出",須知逆勢非為做作,實乃製造紙筆摩擦。當代流行書風常見浮滑之弊,正因未解"勒"法(顏真卿謂"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真義。

結語:此五理看似技法,實為道器合一之體現。趙孟頫言"用筆千古不易",正謂此理法精髓。然需知"法無定法"(石濤語),如王鐸以漲墨破鋒、傅山以絞轉代提按,皆是在法度中求變通。學者當以晉唐為宗,參以宋意明態,方不致淪為"奴書"耳。

(全文798字)

註:本文融匯【法書要錄】【書譜】【海岳名言】等典籍要義,以學術性語言重構傳統書論,既守古人法度,又啟今人思辨,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