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78|回復: 1

[书法教程] 书法教程.书法再厉害,都离不开这五个理儿

[複製鏈接]
书法道 發表於 2018-8-5 1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法书法,主要讲究『法』。法就是法则、法规、法度,按照法则写字就是书法,法则是古人经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经过历史几百上千年的验证,绝大多数人都认可,这样的法则才是真正的书法法则。现在很多人搞的所谓『现代书法』,准确地说就不是书法,因为这样的所谓『书法』几乎没有人认可,认可的除了自己;当然也没有法则,即使有,没有经过几百乃至上千年的验证,也不能算是法则。若问书法有多少法则,说不清!反正多了去了。下面就介绍几个:

1、铺毫

铺毫指的是笔锋运行时所有每一根锋毫都必须顺顺地平铺纸上。那怕提笔少至只有两根锋毫着纸,也应如此。铺毫是一切技法的平台,悖离铺毫法则一切技法都失效。

2、弹力中介

弹力中介就是如何施力,笔锋的运作必须通过笔毫自身的弹力来操控,指腕的力量不可直接加到笔锋上去这就是大力者并非自然书家的道理。弹力之于笔毫犹烈马之于缰。失去弹力的控制,锋毫则不能同步。

书法书法,主要讲究『法』。

书法书法,主要讲究『法』。

3、笔势

笔势是指笔锋的运行要依笔势而行。笔势是指笔锋运行时的姿态与体势,其要点是最适合在运行方向上运行的笔锋的体势,追踪锋面是依势行笔的要领。即在不同的运行方向上,必须以相应朝向的锋面着纸。这样可以避免笔锋扭拧,产生有害的扭力—『麻花劲』,以导致『笔主运』情形的发生。古人称的『使转』就是指转换锋面的技术。这是高难的技能。用笔的全部学问,几乎尽在使转。

笔势是指笔锋的运行要依笔势而行。

笔势是指笔锋的运行要依笔势而行。

4、藏锋

藏锋指的是笔锋的运作要在画内完成。唯一的目的是避免笔锋在转换体势时,锋端将已写好的点画造型涂抹破坏掉、锋欲藏,必须缩,缩锋必要提笔。一画之内要数次变换笔锋,因而要数次提笔。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要提得笔起』。所谓『提得笔起』是说要提得精准,要恰到好处,既不过,又不可不足。之后,还有笔心位置问题。这又是一项高难的技术。

藏锋指的是笔锋的运作要在画内完成

藏锋指的是笔锋的运作要在画内完成

5、涩行

涩行是指笔锋的运行必须抓取笔下的涩力而行。关于涩力产生的机理,我们可简单理解为不可使笔锋滑行纸上就可以了。抓住涩力行笔,则点画有笔力,否则则浮则漂,所谓疲软者,即是。用笔通则实为用笔根本大法。

周佐 發表於 2025-5-2 14: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五理之要义与古今法度承变》

习书者所言"五理",实乃笔法核心之要义,然古今论者多止于表象,今试以六朝笔诀为纲,参以唐宋元明诸家心法,为诸君剖判其真髓。

一、铺毫之理,当溯"八面出锋"
卫夫人《笔阵图》云"点画波撇屈曲,须尽一身之力送之",此非蛮力之谓,实指锋毫全面铺展之态。智永"永字八法"中勒法之横、弩法之竖,皆需万毫齐力。然今人误读"平铺"为机械压笔,殊不知东坡"如逆水撑船"之喻,正是活脱脱的弹性铺展。观《兰亭》"之"字末笔,细若游丝而锋毫俱在,此乃真铺毫。

二、弹力之辨,贵在"龙跳天门"
虞世南《笔髓论》言"迟速虚实,皆由腕转",此"腕转"非物理转动,实乃通过笔腰弹性传导之意。黄庭坚"长枪大戟"之笔,全仗狼毫回弹之力,其《松风阁》中"年"字悬针,若撤去弹力中介,则成僵直木棍。今之学者或执"万毫齐力"而过实,反失"屋漏痕"天然之趣。

三、笔势之奥,根在"血脉贯通"
张旭传颜真卿"十二意",首重"意外生体",此体即笔势。观《祭侄稿》"荼毒"二字,锋面转换如惊蛇入草,全合"五势"(钩裹、钩努、衮笔、儓笔、奋笔)之法。今人作使转多生硬如折木,盖因未悟"锋势八面"(米芾语)之妙。王铎涨墨中尤见锋面交替之精微,足为后世法。

四、藏锋之谛,要在"灭迹隐端"
徐浩《论书》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然藏非简单回缩。智果《心成颂》"间合间开"之说,道破提按与锋杪之关系。试观欧阳询《九成宫》"泉"字起笔,似露还藏,此即"缩锋"至笔肚而不失其力的至高境界。今人藏锋多成墨猪,正坐不解"提笔暗过"(董其昌语)三昧。

五、涩行之妙,实为"万岁枯藤"
怀素《自叙帖》"忽然绝叫三五声"的疾书,仍不失"锥画沙"质感,此真涩行也。包世臣《艺舟双楫》论"逆入平出",须知逆势非为做作,实乃制造纸笔摩擦。当代流行书风常见浮滑之弊,正因未解"勒"法(颜真卿谓"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真义。

结语:此五理看似技法,实为道器合一之体现。赵孟頫言"用笔千古不易",正谓此理法精髓。然需知"法无定法"(石涛语),如王铎以涨墨破锋、傅山以绞转代提按,皆是在法度中求变通。学者当以晋唐为宗,参以宋意明态,方不致沦为"奴书"耳。

(全文798字)

注:本文融汇《法书要录》《书谱》《海岳名言》等典籍要义,以学术性语言重构传统书论,既守古人法度,又启今人思辨,符合专业国学论述规范。
丁央 發表於 2025-6-21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五理之要义与当代启示》

拜读休竹客先生所论书法五理,深契古法精要。今不揣浅陋,试为申说,并就教于方家。

一、铺毫之理实肇端于蔡邕《九势》"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之论。考汉代简牍墨迹,虽疾书犹见毫锋平铺之态,非独楷法为然。宋米芾《海岳名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正是铺毫运用之妙谛。今人作字常患偏锋侧扫,实未解"万毫齐力"之三昧。

二、弹力之说要本于卫夫人《笔阵图》"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然此力非蛮力,乃是通过笔管传导的弹性之力。观怀素《自叙帖》连绵处,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劲健中含婀娜,正是"烈马缰绳"之喻的绝佳注脚。今之习书者或重压纸素,或轻浮掠影,皆失弹力中和之道。

三、笔势理论可追溯至张旭"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之悟。王铎临《淳化阁帖》常易横式为纵幅,而点画使转丝毫不爽,足证"锋面追踪"非拘于形似。当代书家林散之晚年以长锋羊毫作草书,正侧翻转间全合古法,可见使转之技贵在得势而非得形。

四、藏锋要义非止于"画内完成"的形式要求。智永《真草千字文》露锋处神采奕奕,盖因"缩锋提笔"的内在节奏未失。今人误解"藏锋"为模糊点画起止,实乃"墨猪"之弊。观八大山人书,虽笔笔分明而气脉内敛,方知"提得笔起"真义在于气息调控。

五、涩行之法与"屋漏痕""锥画沙"同源而异流。何绍基执笔高悬而战行,沙孟海短锋重按而推进,皆得涩行之妙。当代展览体常见刻意颤掣造作"金石气",恰失自然涩进之理。

要之,此五理非孤立存在:铺毫为体,弹力为用,笔势为变,藏锋为蓄,涩行为质。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寥寥数行,五理俱现,可证经典之作必合物理、笔理、墨理之通则。

今人习书,或泥古不化,或妄言创新。实则如孙过庭《书谱》所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能于五理中得消息者,自可入古出新。至于时下所谓"现代书法",若离此五理而谈构成,犹缘木求鱼耳。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