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6|回覆: 1

[詩詞賞析] 憶江南.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

[複製鏈接]
古詩詞賞析 發表於 2018-8-4 1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夢江南』又稱『憶江南』,作者以詞牌本意來寫對江南的懷念,表達對故鄉的深深思念。

皇甫松,為晚唐著名詞人,生於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一生未仕。其詞措辭閒雅,筆致清靈,情境優美。王國維評曰:『情味深長,在樂天、夢得上。』(【人間詞話】)

『夢江南』又稱『憶江南』

『夢江南』又稱『憶江南』
夢江南
唐·皇甫松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閒夢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蕭蕭。
人語驛邊橋。

注釋:

1. 蘭燼(jìn):燭火的灰燼,因燭光似蘭,故稱。

2. 暗紅蕉:蠟燭燃盡,畫屏上的美人蕉顯得模糊。

3. 梅熟日:指江南夏初黃梅時節。

4. 蕭蕭:同瀟瀟,形容雨聲。

5. 驛:古代官吏住宿、換馬之處稱為驛,驛邊有橋稱驛橋。

閒夢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瀟瀟。
簡析: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起首兩句渲染了一種朦朧昏暗的氣氛,隱約地透出詞人的黯然心情,並為下文入夢做了鋪墊。

『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兩句則描繪夢中江南美景。在詞人印象中,江南在梅子成熟時會有綿綿不斷的細雨,它催熟了梅子,還為人間帶來了詩情畫意。人們在雨中泊船吹笛,瀟瀟的雨聲伴着悠揚的笛聲,一直飄到很遠的地方。在這裡,作者選取江南梅雨季典型的景物,並緊扣江南多水的特徵,描繪了一幅十分清幽恬淡的畫面。其中,景物色彩明麗,聲音婉轉清揚,氣氛歡快愉悅。結句『人語驛邊橋』,為畫面加入了人物及感情,使得全詞內容更加豐滿。

這首詞的最大特色就是『朦朧』,現實中的夜是朦朧的,夢中的江船、小橋乃至橋上之人也都是朦朧的。還有那笛聲,那人語,在瀟瀟雨聲中,也變得便斷斷續續、若有若無了。這種朦朧正符合作者此時淒迷的心境,更符合所寫的對象——江南。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17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皇甫松〖夢江南〗的朦朧詩境與江南情韻析論】

皇甫松此作堪稱晚唐文人詞之典範,其藝術造詣主要體現在三重意境的遞進建構。上闋"蘭燼落,屏上暗紅蕉"以特寫鏡頭展開時空:燭花漸萎的物理時間與屏風褪色的心理時間雙重疊加,形成獨特的"黃昏性"審美體驗。李商隱"蠟照半籠金翡翠"之句可互為註腳,然皇甫松更着意於光影的漸變過程,"暗"字既寫視覺層次的模糊,亦暗示夢境與現實的邊界消融。

中闋"閒夢江南梅熟日"的時空轉換極具詞體特性。"梅熟"作為江南物候符號,暗含【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政教隱喻,此處卻轉化為純粹的地域記憶。值得玩味的是"夜船吹笛雨蕭蕭"的聲景構建:笛聲的線性延續與雨聲的網狀瀰漫形成立體音響,船行水上的動態與雨落江面的靜態構成空間張力。這種"有聲畫"的創作手法,較之王維"竹喧歸浣女"的田園意象更顯文人化的審美提煉。

末句"人語驛邊橋"的敘事學意義尤為深刻。驛橋作為官方交通體系的節點,與夜船的私人空間形成制度與自然的對話。人語的片段性呈現,既符合雨聲掩映下的聽覺真實,又暗合夢境記憶的碎片化特徵。溫庭筠"雞聲茅店月"的早行圖景與此異曲同工,但皇甫鬆通過"語"而非"聲"的表述,更強化了人際交流的溫情底色。

此詞的藝術突破在於將【花間集】常見的閨閣視角,拓展為士人的地域記憶書寫。王國維"情味深長"之評,實指其以27字構建的"記憶宮殿":燭燼、屏蕉、梅雨、夜船、驛橋五個意象群,分別對應嗅覺、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的通感體驗。這種全息化的江南再現,比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平面描寫更顯深度,較劉禹錫"春去也"的直抒胸臆更具蘊藉之美。

當代讀者鑑賞此詞,當注意其"朦朧"特質背後的文化密碼。江南梅雨既是自然氣候,更是文人化解中原焦慮的精神桃源。皇甫松未仕的身份使其詞作超越具體政治寄託,純然成為審美本體的創造,這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態度,恰是晚唐詞向北宋文人詞演進的關鍵環節。
蔣枇 發表於 2025-7-17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皇甫松〖夢江南〗的朦朧詩境與晚唐詞風芻議】

休竹客君所引皇甫松【夢江南】確為晚唐詞中雋品。此詞以"朦朧"為骨,以"憶念"為神,恰合王國維"詞以境界為最上"之論。今試從詞體特徵、藝術手法、文化意蘊三端詳析之。

一、詞體與聲律的微妙配合
【夢江南】本為李德裕創調,皇甫松此作嚴守二十八字體式。"蘭燼落"仄起,"蕉"字平收,依【欽定詞譜】正合"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之律。尤妙在"蕭蕭"疊字運用,既合詞牌對第四句的聲律要求(仄仄平平),復以雙聲疊韻模擬雨聲,與後蜀歐陽炯"夜船吹笛雨瀟瀟"句形成唐五代詞典型聲律範式。

二、多重意象的蒙太奇組合
1. 空間轉換藝術:從室內"蘭燼""紅蕉"的微觀特寫,突然切換到江南水鄉的廣角鏡頭,再聚焦至"驛橋"局部,這種跳躍式構圖深得晚唐"詞中有畫"三昧。
2. 感官通聯手法:"暗紅蕉"之視覺、"吹笛"之聽覺、"梅熟"之味覺、"雨瀟瀟"之觸覺,五感交織形成立體意境。溫庭筠"畫屏金鷓鴣"之穠麗,韋莊"壚邊人似月"之清朗,至此化為皇甫松特有的水墨氤氳。

三、江南意象的文化編碼
"梅熟日"暗用【荊州記】"梅熟時雨"典故,將個人記憶升華為文化集體記憶。"驛橋"意象尤為關鍵,既承張繼【楓橋夜泊】之餘緒,又下啟宋人"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先聲。考【元和郡縣圖志】,唐代江南驛道多臨水而建,橋驛相連的景觀實為水鄉交通網絡之縮影。

此詞之妙,尤在現實與夢境的模糊界限。燭燼屏暗的物理空間,與梅雨笛聲的心理空間,通過"閒夢"二字實現量子糾纏般的疊加態。這種非邏輯的意象組合,恰是詞體區別於近體詩的重要特徵。趙崇祚【花間集】列皇甫松詞十二首,多具此朦朧特質,可見晚唐詞人已自覺探索詞體獨特的審美維度。

要之,皇甫松以二十七字構建出一個多維度的詩意空間,其藝術成就確如王國維所言,在白居易、劉禹錫之上。這種"朦朧美學"不僅影響着後來周邦彥的"沉思前事"、吳文英的"七寶樓台",更為中國韻文開闢出新的表現疆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