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3|回复: 1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子夜吴歌.冬歌.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8-3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李白诗词全集
子夜吴歌·冬歌
[唐]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诗词赏析:


全诗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因为驿使明早就出发,她只得连夜赶做冬衣,手冻僵了,一夜没睡。时间为什么这么紧呢?然而等棉衣做好了,她又焦急的计算哪一天才能送达,时间太慢了!诗人的处理不得不令人佩服。

《冬歌》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姚改 发表于 2025-4-12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夜吴歌·冬歌》的叙事艺术与情感张力探微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以二十字勾勒出唐代征戍制度下思妇的典型情境,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凝练的民歌风调,更在于通过时空压缩与感官描写,构建出极具张力的情感场域。

一、时空对位的叙事结构
诗作以"明朝驿使发"起笔,将"一夜絮征袍"的紧急感置于线性时间轴上。"明朝"与"一夜"形成尖锐对立,暗示官方驿传制度(《唐六典》载"三十里一驿")对私人情感的压迫。这种制度性时间与个体时间的冲突,正是思妇焦虑的根源。末句"几日到临洮"更将时空延展至陇右道(今甘肃临潭),通过空间距离的量化,折射出心理时间的漫长感。

二、身体叙事的隐喻系统
"素手抽针冷"运用触觉通感,"素"字既状手之白皙,更暗喻操劳之频仍。《礼记·内则》载"女子十年不出,执麻枲,治丝茧",而诗中女子却在冬夜违背"女功时序"的礼制规范。"那堪把剪刀"的"堪"字,既写手指僵冷难持器具的生理反应,又暗含心理承受的临界状态。这种身体书写,实为对府兵制"岁暮更代"(《新唐书·兵志》)背景下家庭伦理困境的具象化呈现。

三、民歌技法的雅化改造
李白对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的改造体现在:其一,将"仰头看明月"的直抒转为"裁缝寄远道"的行为叙事;其二,以"临洮"具体地名替换原作泛化的"万里",增强历史实感。胡应麟《诗薮》称其"得乐府之神",正在于既保留"明转天然"的民歌肌理,又注入盛唐边塞诗的空间意识。

此诗之妙,犹在"冷"与"远"的辩证:寒夜飞针的物理之冷,反衬出心系征人的情感之热;驿道计程的空间之远,却映射出"忽见陌头杨柳色"的心理之近。李白以制度性悲剧为底色,最终完成的却是对人性温度的永恒定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