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4|回覆: 1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子夜吳歌.夏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2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夜吳歌·夏歌


李白詩詞全集

李白詩詞全集
子夜吳歌·夏歌
[唐]李白
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詩詞賞析:

【夏歌】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裏的鏡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採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著一『隘』字而傳神,那種人潮洶湧、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西施詠】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裏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麼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

西施採蓮,在若耶溪裏,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像了。但這一想像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裏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麼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是飛 發表於 2025-4-12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夜吳歌·夏歌】詩學發微

李白此作以【夏歌】為題,實為"吳歌四時曲"之變體,其藝術構思深得樂府"緣事而發"之旨。全詩六句三十字,卻構建起三重審美空間:自然之景、人事之象、歷史之境,三者交融,形成獨特的詩學張力。

首聯"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運用"賦比興"之"興"法。鏡湖本名鑑湖,東漢馬臻所築,其"三百裏"之誇張表述,非獨狀水域之廣,更暗喻西施美色如湖光之瀲灩。"菡萏"一詞取【爾雅】古義,特指未綻之花苞,與盛放之"荷花"形成時態遞進,既點明仲夏時令,又隱喻西施含苞待放之美。此二句實化用【詩經·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菡萏"之意象,將自然景物人格化。

頷聯"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轉入敘事。"隘"字之煉,可謂詩眼。【說文】釋"隘"為"陝也",此處活用為使動,較王維"艷色天下重"更具視覺衝擊力。考若耶溪在會稽縣南,本非逼仄之水,然觀者雲集竟至"隘"境,此乃"以實寫虛"之法。值得注意的是,西施採蓮本在若耶溪,李白特移景鏡湖,非為筆誤,實有意構建"雙水映照"的象徵體系:鏡湖喻其容色可鑑,若耶溪示其出身之地。

尾聯"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暗藏春秋筆法。"不待月"三字殊堪玩味,既言速歸之急,又暗合【吳越春秋】所載"越王使相者得苧蘿山鬻薪之女"的史實。較之王維"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李白更強調政治運作的自覺性。"越王家"非指宮闈,實謂國家機器,范蠡"得而訓之"的謀略隱現其間。

此詩結構之妙,在於"截割"藝術。前四句極寫美色之盛,後二句驟轉政治敘事,中間省卻選美、訓導諸環節。這種"語斷意連"的手法,正是鍾嶸【詩品】所謂"文已盡而意有餘"。至若"泛舟鏡湖"的時空錯位,恰是詩人"精騖八極"的創造,非疏漏也。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詩"寫美色而不涉纖佻,述史事而不失蘊藉",可謂的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