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6|回復: 1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子夜吴歌.夏歌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2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夜吴歌·夏歌


李白诗词全集

李白诗词全集
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诗词赏析:

【夏歌】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是飞 發表於 2025-4-12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夜吴歌·夏歌》诗学发微

李白此作以《夏歌》为题,实为"吴歌四时曲"之变体,其艺术构思深得乐府"缘事而发"之旨。全诗六句三十字,却构建起三重审美空间:自然之景、人事之象、历史之境,三者交融,形成独特的诗学张力。

首联"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运用"赋比兴"之"兴"法。镜湖本名鉴湖,东汉马臻所筑,其"三百里"之夸张表述,非独状水域之广,更暗喻西施美色如湖光之潋滟。"菡萏"一词取《尔雅》古义,特指未绽之花苞,与盛放之"荷花"形成时态递进,既点明仲夏时令,又隐喻西施含苞待放之美。此二句实化用《诗经·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意象,将自然景物人格化。

颔联"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转入叙事。"隘"字之炼,可谓诗眼。《说文》释"隘"为"陕也",此处活用为使动,较王维"艳色天下重"更具视觉冲击力。考若耶溪在会稽县南,本非逼仄之水,然观者云集竟至"隘"境,此乃"以实写虚"之法。值得注意的是,西施采莲本在若耶溪,李白特移景镜湖,非为笔误,实有意构建"双水映照"的象征体系:镜湖喻其容色可鉴,若耶溪示其出身之地。

尾联"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暗藏春秋笔法。"不待月"三字殊堪玩味,既言速归之急,又暗合《吴越春秋》所载"越王使相者得苎萝山鬻薪之女"的史实。较之王维"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李白更强调政治运作的自觉性。"越王家"非指宫闱,实谓国家机器,范蠡"得而训之"的谋略隐现其间。

此诗结构之妙,在于"截割"艺术。前四句极写美色之盛,后二句骤转政治叙事,中间省却选美、训导诸环节。这种"语断意连"的手法,正是钟嵘《诗品》所谓"文已尽而意有余"。至若"泛舟镜湖"的时空错位,恰是诗人"精骛八极"的创造,非疏漏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写美色而不涉纤佻,述史事而不失蕴藉",可谓的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