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32|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初學書法用筆如何利用好毛筆彈性?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8-2 14: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都知道,書寫的最高要求,不僅是熟練並靈活協調各種筆法,且能藉助毛筆本身彈性,把書寫技能發揮到極致。這麼說吧,書寫者能熟練並靈活協調各種筆法,字的精彩之餘不免有些生硬,而能再藉助毛筆彈性書寫,字就更為靈動了。

學習,都從『刻意』開始,比如學習古詩詞,我們得『刻意』的去記格律,日後熟練了,也不再『刻意』,隨口而出;學習古箏,我們得『刻意』去練習指法,日後熟練了,撫琴也就不『刻意』了......同樣,我們開始學習書法,得『刻意』去用筆。利用毛筆的彈性,我們也從『刻意』開始,故此,本文闡述的三種方法,主要是針對初學者。

1、利用毛筆彈性,刻意從『丿』筆畫開始體會。

對很多初學者來說,別說利用好毛筆彈性,就是要感覺出毛筆的彈性都難。所以,我們第一技巧,就是試圖感覺出毛筆的彈性來,至此,筆畫之中,書寫撇『丿』再合適不過。

『丿』的書寫,有兩個過程,第一過程是,豎畫部分;第二過程就是偏向用筆。感觸毛筆彈性,依據書寫『丿』的第二過程。

利用毛筆彈性,刻意從『丿』筆畫開始體會

利用毛筆彈性,刻意從『丿』筆畫開始體會

註:一支毛筆,有其彈性範圍;日常使用,都超過其彈性範圍,這毛筆就會扭歪,分叉,不可恢復;一支毛筆的彈性範圍,一般以其筆肚為準,書寫過程,壓筆一般不能超過其筆肚(筆腹)。

日常使用,都超過其彈性範圍,這毛筆就會扭歪,分叉,不可恢復

日常使用,都超過其彈性範圍,這毛筆就會扭歪,分叉,不可恢復

2、利用毛筆彈性,刻意藉助小指體會。

五指執筆,其中小指分擔職責是『抵』,抵消,與食指的職責『壓』相對;用筆上的理解,就是挑筆。我們小指,一使力相對小,二小指短,在挑筆時,這力度慢慢變弱,這過程就毛筆彈性體現,比如寫『ㄋ、冫、犭、糹』(本想用物理解釋,可沒那個必要,一個人用個筆還得搬上物理,這人太較真,不適合學習書法)自己多用實踐體會。

3、利用毛筆彈性,挑選草書細長筆畫體會。

這不是建議初學者跳過楷書,去寫草書,是藉助草書(行草)作品中一些細長筆畫體會毛筆彈性。行書、楷書等,用筆相對厚實,以此感覺毛筆彈性,對初學者來說,是有點難度的。

利用毛筆彈性,刻意藉助小指體會

利用毛筆彈性,刻意藉助小指體會

利用毛筆彈性,挑選草書細長筆畫體會。

利用毛筆彈性,挑選草書細長筆畫體會。

董其昌,是用筆高手,把筆的彈性發揮到極致,多看下或適當體會他的作品,很不錯的擇選。

藉助毛筆彈性可謂出神入化

藉助毛筆彈性可謂出神入化

懷素【自敘帖】更不用說了,藉助毛筆彈性可謂出神入化。初學者自己用筆去感受下,這東西,細講了,就有點複雜了,不是我們學書的目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踐。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7-15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初學書法用筆彈性運用三要】
(依傳統書論體例撰文)

一、辨器明理:毛筆彈性之本質
昔蔡邕【九勢】云:"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此"軟"字實含彈性之妙。毛筆彈性非物理概念,乃書寫時筆鋒與紙面相互作用之動態平衡。初學者當知:彈性運用在"提按使轉間",過則筆散,不及則筆僵。王羲之【書論】所謂"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正是彈性控制之典範。

二、彈性體悟三法
1. 以"掠"法悟彈性(即帖中所言"丿"畫)
柳公權【玄秘塔碑】之掠筆,起筆藏鋒蓄勢,中段漸按,至末梢疾提,恰如衛夫人【筆陣圖】"陸斷犀象"之喻。
要訣:筆鋒觸紙如蜻蜓點水,按不過腰(筆腹),提須果斷。可臨歐陽詢【九成宮】"人"字掠筆,體會"重-輕-疾"三段節奏。

2. 五指協同法
"抵"法非獨小指之功,實為五指"擫、押、鈎、格、抵"整體配合。蘇軾【論書】云:"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小指"抵"力須與無名指"格"力相生相剋。
建議習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子""乎"等字,感受轉筆時指尖對彈性的微調。

3. 草書線質參照法
孫過庭【書譜】云:"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懷素【自敘帖】細勁筆畫尤顯彈性。初學者可單練"之""也"等字長畫,體會"錐畫沙"之意。
注意:此法需有楷書基礎,建議配合褚遂良【陰符經】行筆節奏練習。

三、進階要旨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筆:"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此"提筆"正是彈性運用之核心。建議:
1. 擇兼毫筆臨【集王聖教序】,兼毫軟硬適中,易顯彈性變化
2. 墨宜濃淡相宜,過濃則滯,過淡則浮
3. 執筆高度距筆頭約二寸,過高壓死彈性,過高難以控制

結語
昔人謂"用筆千古不易",然彈性運用存乎一心。學者當以"永字八法"為本,參以虞世南【筆髓論】"遲速虛實"之說,假以時日,自能得"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之妙。切記:彈性非技巧,實為心手相應之境界,所謂"技進乎道"者是也。

(全文計798字)

註:本文所述方法皆需配合"讀帖-臨帖-默帖"傳統學習程序,單執一法則易入歧途。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7-18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初學書法用筆彈性運用三法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毛筆彈性三法,誠為初學津梁。余不揣譾陋,試以書學原理補益之。

一、撇畫彈性感知法之深化
古人云"錐畫沙",正合撇法要義。初學者當以三指齊力(拇、食、中)執筆,腕懸三分,自右上向左下漸行漸按。至撇尾處,須如"鳥啄食"般疾提,此時筆鋒自會回彈。王羲之【筆勢論】謂"撇不宜遲,遲則失力",正謂此也。建議初習【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人""金"等字,其撇畫彈性表現尤為典型。

二、小指抵送法之要訣
休君言小指"抵"之功甚善,然未及"送"之妙。東坡有言"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小指之妙不在力抵,而在順勢送力。試寫"氵"旁時,小指微翹如蘭瓣初綻,輔以無名指推送,則筆鋒自生彈性。文徵明小楷中"清""池"等字,可資印證。切記"抵"非僵持,實為動態平衡。

三、草書筆意借鑑之進階
休君倡觀草書細筆,頗具慧眼。然初學者當知,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中纖絲雖妙,實由篆籀筆法化出。建議先摹孫過庭【書譜】中"一""之"等字,其筆鋒彈送之跡清晰可循。黃庭堅謂"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草書彈性正在此"眼"處。

補充要義:
1. 筆性認知:新筆啟用前,當以清水開鋒,試寫"永"字八法,感受筆肚臨界點。趙孟頫曾言"用筆千古不易",然筆性各有差異,善書者當因勢利導。

2. 紙墨相發:試彈性宜用半生熟宣,墨色以"濃不滯筆,淡不傷神"為度。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載"用墨須使有潤",此正助彈性顯現。

3. 節奏把握:彈性運用本質在"疾澀"之道。包世臣【藝舟雙楫】云"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古人必逐步頓挫,皆行處皆留也",此語最得彈性三昧。

習書如參禪,初則守法,終須破法。諸君習此三法時,當記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之訓,假以時日,自能臻於"人筆相忘"之境。若拘泥形跡,反失彈性真趣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