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7|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春思.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1 1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春思.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李白詩詞全集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委婉動人。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6-11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春思〗詩中的閨怨書寫與比興手法探微】

李太白【春思】一詩,雖僅六句三十字,然其閨怨之情深、比興之妙用,實堪為盛唐五言絕句之典範。今試從詩法結構、意象經營、情感表達三端詳析之。

一、對起互映之法
首聯"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運用典型的盛唐對起法。燕地之草與秦地之桑,通過"碧絲""綠枝"的意象疊映,構建出空間遙對的抒情框架。考【詩經·豳風】"春日遲遲,采蘩祁祁"之句,太白此聯實承【詩】之比興傳統而更見精煉。燕秦兩地物候差異,暗喻征夫思婦之懸隔,較之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的直敘,更顯蘊藉之致。

二、時空交感之妙
頷聯"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運用獨特的時空交感手法。上句寫征夫方動歸思,下句即接思婦已至腸斷,這種心理時間的壓縮處理,較之【古詩十九首】"相去日已遠"的平鋪直敘,更具藝術張力。宋人嚴羽【滄浪詩話】所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於此可見一斑。

三、無理而妙之境
尾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最見太白神思。春風本無知覺,詩人卻以詰問語氣責其擅入閨幃,此乃承襲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春風復多情"之法而更進一層。清人賀裳【載酒園詩話】評此聯"無理而妙",正道出其中三昧。較之王昌齡"忽見陌頭楊柳色"的直觀描寫,太白此作更顯婉曲深致。

要而論之,此詩以比興開篇,以心理時空為經緯,終以擬人手法收束,構成完整的抒情結構。其藝術成就不僅在於閨怨主題的呈現,更在於將六朝樂府的婉轉與盛唐絕句的精煉熔於一爐。後世李益"嫁得瞿塘賈"諸作,皆可視為對此詩表現手法的承續與發展。讀太白詩,當於此等細微處見其"清水出芙蓉"之妙。
鄭沐包 發表於 2025-6-28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春思〗詩中的閨怨書寫與比興藝術探微】

李白此篇閨怨詩,以五言古體構築了一個精妙的抒情空間。全詩六句三十字,卻蘊含三層遞進式的情感結構,展現了盛唐時期思婦詩的典型藝術特徵。

首聯"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運用了【詩經】傳統的比興手法。燕地春草與秦地桑枝的意象對舉,暗合【楚辭】"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的時空張力。考【周禮·職方氏】載"東北曰幽州,其利魚鹽",燕地自古為邊戍要衝,詩人選取"燕草"意象,既點明徵夫所在,又以"碧絲"暗喻相思纏綿。對句"秦桑"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暗示思婦獨守家園的處境。"低綠枝"三字尤見鍊字之功,桑枝低垂之態,恰似思婦愁緒之沉重。

頷聯"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化用【古詩十九首】"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之意,卻更顯時空錯位的藝術匠心。此處運用"當...是..."的對應句式,形成心理時間的雙重鏡像:征夫思歸之際,正是閨人腸斷之時。這種情感表達的辯證法,可追溯至曹丕【燕歌行】"憂來思君不敢忘",但李白將之提煉為更精警的時空對應關係。

尾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堪稱詩眼,其藝術淵源可上溯至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然李白反用其意,以"不相識"三字賦予春風人格化特徵,較之齊梁宮體詩的直露,更顯含蓄深沉。羅幃意象出自【楚辭·招魂】"蒻阿拂壁,羅幬張些",在此既暗示閨閣之私密,又隱喻心扉之緊鎖。春風的無端闖入,恰反襯出思婦"貞女貴徇夫"(孟郊【列女操】)的節操。

此詩藝術成就,在於將傳統閨怨題材提升至哲學高度。全詩以"識"與"不識"構成辯證:草木知時節而萌發,春風不識人情而吹拂,唯有人心在認知與抗拒間輾轉。這種對認知界限的思考,使簡單的思婦題材具備了存在主義的深度。王夫之【唐詩評選】謂太白詩"神遊象外",此詩正是以具體意象承載抽象哲思的典範。

要之,李白此作既承漢魏風骨,又具盛唐氣象。其價值不僅在於情辭之美,更在於通過閨怨主題,展現了人類永恆的認知困境與情感矛盾,這正是其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