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5|回复: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春思.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8-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思.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李白诗词全集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黄果冶 发表于 2025-6-1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春思〉诗中的闺怨书写与比兴手法探微》

李太白《春思》一诗,虽仅六句三十字,然其闺怨之情深、比兴之妙用,实堪为盛唐五言绝句之典范。今试从诗法结构、意象经营、情感表达三端详析之。

一、对起互映之法
首联"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运用典型的盛唐对起法。燕地之草与秦地之桑,通过"碧丝""绿枝"的意象叠映,构建出空间遥对的抒情框架。考《诗经·豳风》"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之句,太白此联实承《诗》之比兴传统而更见精炼。燕秦两地物候差异,暗喻征夫思妇之悬隔,较之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的直叙,更显蕴藉之致。

二、时空交感之妙
颔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运用独特的时空交感手法。上句写征夫方动归思,下句即接思妇已至肠断,这种心理时间的压缩处理,较之《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的平铺直叙,更具艺术张力。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于此可见一斑。

三、无理而妙之境
尾联"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最见太白神思。春风本无知觉,诗人却以诘问语气责其擅入闺帏,此乃承袭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春风复多情"之法而更进一层。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评此联"无理而妙",正道出其中三昧。较之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的直观描写,太白此作更显婉曲深致。

要而论之,此诗以比兴开篇,以心理时空为经纬,终以拟人手法收束,构成完整的抒情结构。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闺怨主题的呈现,更在于将六朝乐府的婉转与盛唐绝句的精炼熔于一炉。后世李益"嫁得瞿塘贾"诸作,皆可视为对此诗表现手法的承续与发展。读太白诗,当于此等细微处见其"清水出芙蓉"之妙。
郑沐包 发表于 2025-6-28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春思〉诗中的闺怨书写与比兴艺术探微》

李白此篇闺怨诗,以五言古体构筑了一个精妙的抒情空间。全诗六句三十字,却蕴含三层递进式的情感结构,展现了盛唐时期思妇诗的典型艺术特征。

首联"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诗经》传统的比兴手法。燕地春草与秦地桑枝的意象对举,暗合《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时空张力。考《周礼·职方氏》载"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燕地自古为边戍要冲,诗人选取"燕草"意象,既点明征夫所在,又以"碧丝"暗喻相思缠绵。对句"秦桑"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暗示思妇独守家园的处境。"低绿枝"三字尤见炼字之功,桑枝低垂之态,恰似思妇愁绪之沉重。

颔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化用《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之意,却更显时空错位的艺术匠心。此处运用"当...是..."的对应句式,形成心理时间的双重镜像:征夫思归之际,正是闺人肠断之时。这种情感表达的辩证法,可追溯至曹丕《燕歌行》"忧来思君不敢忘",但李白将之提炼为更精警的时空对应关系。

尾联"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堪称诗眼,其艺术渊源可上溯至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然李白反用其意,以"不相识"三字赋予春风人格化特征,较之齐梁宫体诗的直露,更显含蓄深沉。罗帏意象出自《楚辞·招魂》"蒻阿拂壁,罗帱张些",在此既暗示闺阁之私密,又隐喻心扉之紧锁。春风的无端闯入,恰反衬出思妇"贞女贵徇夫"(孟郊《列女操》)的节操。

此诗艺术成就,在于将传统闺怨题材提升至哲学高度。全诗以"识"与"不识"构成辩证:草木知时节而萌发,春风不识人情而吹拂,唯有人心在认知与抗拒间辗转。这种对认知界限的思考,使简单的思妇题材具备了存在主义的深度。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太白诗"神游象外",此诗正是以具体意象承载抽象哲思的典范。

要之,李白此作既承汉魏风骨,又具盛唐气象。其价值不仅在于情辞之美,更在于通过闺怨主题,展现了人类永恒的认知困境与情感矛盾,这正是其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