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甄子丹武打风格中的综合格斗元素与传统武术之融贯
近日观甄子丹新作武打片段,见其招式间已融入综合格斗(MMA)之缠斗、地面技等元素,此现象实为当代动作电影演进之重要标志。然细究其理,此种"新变"实未离传统武术之根本,反彰显中华武学"海纳百川"之特质。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 传统武术的包容性本质 《庄子·说剑》有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此言武术本不拘泥形式,重在因敌制变。甄氏早年习太极拳、咏春等传统套路,今取MMA之关节技与摔法,恰合《汉书·艺文志》"兼收并蓄"之旨。观其电影中"十字固"接"鲤鱼打挺"之衔接,正是以传统腰马功力为基,化用巴西柔术之形,此非背离传统,实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清·沈宗骞语)。
二、 动作美学的时代性转化 李小龙曾言:"武术如水,置碗中则圆,置方器中则方。"甄子丹将MMA的实战感融入电影武打,暗合《周易》"变通趋时"之道。片中低扫腿接肘击之组合,表面效法泰拳,然其发力轨迹仍见咏春"寸劲"精髓。此等处理,既满足当代观众对写实格斗的审美需求,又通过镜头调度(如特写肌肉震颤)强化传统武术"劲在意先"的哲学内涵,可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第十四章)。
三、 文化对话中的身份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甄氏始终以"武者"而非"打星"自居。其MMA元素的运用,实为对"何为真正中国功夫"的现代诠释。如片中反制裸绞时所用"金丝缠腕"手法,实脱胎于擒拿术,此正呼应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既得艺,必试敌"之训。这种"以中化西"的实践,比之单纯套路表演,更能体现《孙子兵法》"奇正相生"的智慧。
结语 甄子丹之尝试,非徒技术层面的杂糅,实乃文化主体性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创造性表达。昔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今人亦当从银幕武打中见传统之活态传承。若拘泥于"纯传统"之表象,反失《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真谛矣。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