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76|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教程之什麼是內擫和外拓?內擫和外拓要怎麼寫?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7-29 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論是技術還是格調,王羲之給千年後的書家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近日在看【聖教序】看到『聞』字的結體,與【蘭亭序】中的『間』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

外內擫而內外拓,這樣的豎線安排,足見羲之匠心。

外內擫而內外拓

外內擫而內外拓

『聞』字古已有之,如下方的甲骨文所示。東漢的許慎做說文解字,詳細論述了漢字構成原理的六書,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許慎看來,六種造字方式的基礎以及核心都是象形,漢字的構造本身取法自然,給書法『道法自然』注入了象形基因,以至於漢代的書論家在講書法審美的時候,都是大談特談書法與自然物象的關係。

東漢的許慎做說文解字

東漢的許慎做說文解字

商 甲骨文

以至於到了唐代,孫過庭對這樣的狀況做了批評,延續到米芾,古代人把書法說的都太玄乎了,於是著書立說講什麼是書法,可即便如此,在我們現在看來,還是有些暈頭轉向。

有意思的是,書法教程當代有人用『射墨』營造出山石江海氣勢的作品時,大部分人並不買單的。

言歸正傳,甲骨文版的『聞』字,完全就是象形,一個人坐著用手捂著耳朵,然後把另外一隻耳朵大大的露出來,非常形象的表示『你說,我在認真聽著呢!』。

詳細論述了漢字構成原理的六書

詳細論述了漢字構成原理的六書

甲骨文仿佛像速寫一樣用漢字描繪出一種場景,但是後來的篆書對『聞』字重新做了構造,造出了會意形聲字,就像耳朵貼在門上一樣,聽著門外的動靜。

古代人把書法說的都太玄乎了

古代人把書法說的都太玄乎了

於是著書立說講什麼是書法

於是著書立說講什麼是書法

漢 禮器碑

後世的隸變也沿用了篆書的基本造型。

甲骨文仿佛像速寫一樣用漢字描繪出一種場景

甲骨文仿佛像速寫一樣用漢字描繪出一種場景

【聖教序】中的『聞』字,採用了外框內擫、內框外拓的方式,讓這個字既有秀麗的體勢,又有意趣的內部,成爲後世學習『門』字類漢字造型的經典結體方式。

後世的隸變也沿用了篆書的基本造型

後世的隸變也沿用了篆書的基本造型

唐 李邕 李思訓碑

李邕此字就是在王字的基礎上進行特徵放大,他把左右『兩扇門』的大小錯落更加劇烈,把內部的『耳』放低重心,以補充最右邊豎畫過長且內擫造成的弱勢。

唐 歐陽詢 千字文

唐 歐陽詢 千字文

唐 歐陽詢 千字文

歐陽詢此字沿用了王字基本的外內擫而內外拓的結構,但將上部放大,下部收緊來增強歐字的險勢,在王字的基礎上向前又走了一步,相比李邕的補救式,歐字更有創造性。

唐 顏真卿 劉中使帖

唐 顏真卿 劉中使帖

唐 顏真卿 劉中使帖

顏字更厲害,完全是繞開王字內擫的基調,讓外框的線條著力向外擴張,外擴後造成的內部空虛,通過耳字來進行內部留白的分隔,利用向左偏移的方式使得該字產生了側勢。

宋 米芾 張都人帖

宋 米芾 張都人帖

宋 米芾 張都人帖

米芾基本也是沿用了王字的大特點,只不過也是在左右錯落上進行了強烈的誇張,『門』部的右部極短,左部極長,使得『門』字外框寫完之後造成了側倒之勢,以此造險境,而再通過『耳』部的傾斜來使得內部的分量能夠壓住外框,形成平衡得以化險。

宋 蘇軾 治平帖

宋 蘇軾 治平帖

宋 蘇軾 治平帖

東坡此字,結體沿用了王字的範式,但在繁簡上大做文章,繁其『門』,簡其『耳』,遂成前無古人的結字。

宋 黃庭堅 與雲夫七弟書

宋 黃庭堅 與雲夫七弟書

宋 黃庭堅 與雲夫七弟書

山谷學蘇,拉長了蘇字,增強了側勢,但此『聞』字爲蠅頭小字,放大看顯得細弱了。

宋 朱熹 致程允夫書

宋 朱熹 致程允夫書

宋 朱熹 致程允夫書

朱熹此字得顏字之筆,不得顏字之趣,得筆在於線有屋漏痕,不得趣在於內部點畫安排的均勻,左右對稱,死局也。

明 文徵明 自作詩卷

明 文徵明 自作詩卷

明 文徵明 自作詩卷

文徵明這樣的老學究,晚年寫黃字不越藩籬一步,所以此字結構也顯得相對平淡了些。

明 徐渭 唐詩宋詞

明 徐渭 唐詩宋詞

明 徐渭 唐詩宋詞

明人之前,米芾的誇張已經讓人感嘆刺激了,明代這幾位哥一出來,米芾那樣的就是含蓄。徐渭這個字,細看結字大致還是用王羲之的方式,但不同的是用筆極誇張,結字更誇張,蘇軾繁化『門』,簡化『耳』,但徐渭二者都繁化,並且『耳』已經頂到『門梁』上面了,於是內部矛盾衝突下,需要拉長一筆才能舒緩緊張的空間,真是夠刺激!

王鐸這個字

王鐸這個字

王鐸這個字,和歐陽詢上大下小的方式完全相反,形成一個三角形,內部的筆畫,能簡化的就簡化,王鐸深知大字用筆結字的審美特點。

明 黃道周 自書詩卷

明 黃道周 自書詩卷

明 黃道周 自書詩卷

黃道周這個字更是奇,他打破了一般的內擫和外拓的方式,而是在豎線的向背上進行重新組合,與此同時又在上下的收放上進行調整,整個字就像舉手作出愛心的姑娘。

最後,這個『聞』字,在行草書創作的過程中,常常可以用來『做字眼』,比如王鐸這麼寫。

明王鐸 草書詩卷

明王鐸 草書詩卷

明王鐸 草書詩卷

2327d14e1dd30f1cebb6485f4e6f1e98.jpg

medest 發表於 2025-7-28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內擫外拓之法理與王字筆陣玄機】

休竹客君所論"聞"字結體之妙,誠得右軍三昧。內擫外拓實爲二王筆法核心機密,今試爲諸君剖判其要:

一、法理溯源
內擫者,如顏魯公【述張長史筆法】所謂"豎畫常向中蹙",筆勢內收若弓韜;外拓者,則如虞世南【筆髓論】言"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筆意外展似劍出。考諸衛夫人【筆陣圖】,"百鈞弩發"即內擫,"崩浪雷奔"實外拓。王羲之【書論】云"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正謂此陰陽相生之道。

二、聖教蘭亭實證
觀【聖教序】"聞"字,門框左豎內擫如曲肱,右豎外拓若展翼。細究【蘭亭序】"間"字,門框左右豎畫亦同此理。此非偶然,實右軍"四面停勻,八邊具備"之秘法。米南宮【海岳名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正是內擫要訣;而董香光【畫禪室隨筆】稱"作書最忌位置等勻",恰證外拓之妙。

三、技法演示
習內擫法:豎畫起筆逆鋒取勢,中段稍提筆鋒令墨色漸淡,收筆時微向左挫(左豎則向右),如"聞"字左豎。修外拓功:起筆藏鋒蓄勢,行筆逐漸鋪毫,至末端順勢外揚,似"間"字右豎。須知【永字八法】"努"畫即含內擫,"掠"筆實兼外拓。

四、審美境界
內擫得遒勁,如老梅屈鐵;外拓生姿媚,若新柳迎風。智永【心成頌】云"間合間開",即言此理。今人作書,或拘謹如算子,或放縱若野馬,皆因未悟擫拓相生之妙。試觀【喪亂帖】"當"字右豎外拓而內含筋節,【得示帖】"霧"字左撇內擫而外顯鋒芒,方知右軍"把筆抵鋒,肇乎本性"之真諦。

五、當代啟示
今之"射墨"諸法,雖標榜創新,然失卻"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孫過庭語)的筆墨根基。吾輩習書,當從甲骨文"聞"字悟象形本源,自篆隸變體得文字演化,最終歸宗二王"窮變態於毫端"的創造精神。譬如"聞"字耳部處理,自甲骨象形至楷書符號,始終暗合"仰觀俯察"的書法哲學。

結語:
內擫外拓非僅技法,實乃中國書法"中和"美學之體現。張懷瓘【書斷】稱"神采爲上,形質次之",習書者當透過筆墨形跡,體味右軍"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意境追求。願與諸君共勉,以古法爲舟楫,航向書法藝術的深海。
偽貌 發表於 2025-7-30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內擫外拓之法理與王字筆陣玄機】

內擫外拓之說,實肇自虞世南【筆髓論】"豎筆緊趯"之喻,至張懷瓘【玉堂禁經】始成體系。今觀休竹客道友所示【聖教序】"聞"字與【蘭亭】"間"字之辨,誠得右軍三昧。然此二法非僅結字之術,實關書道陰陽之樞機。

一、內擫外拓之本相
內擫者,如顏魯公【祭侄稿】"國"字右豎,筆鋒逆入後向心收斂,如武士收刀入鞘,力聚中宮;外拓者,若米南宮【蜀素帖】"月"字左弧,筆勢離心展拓,似壯士開弓,氣貫八極。王羲之【蘭亭序】"崇"字山部三豎,內擫如青松含霜,外拓似流雲出岫,此即孫過庭所謂"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之妙境。

二、二法在"聞"字之演化
甲骨文"聞"字象人側耳狀,其耳廓弧線已具外拓雛形。至【禮器碑】篆隸嬗變期,"門"部雙豎呈相向內擫之勢,而"耳"部末筆外拓如新月,暗合"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蔡邕【九勢】)之理。右軍【聖教序】更進一層:外框兩豎作內擫如雙峰對峙,內里"耳"部外拓若幽谷吐雲,此非刻意造作,實乃"觀公孫大娘劍器舞"(張旭語)後之自然流露。

三、筆法實操要訣
習內擫當以【樂毅論】爲范,豎畫起筆須"凌空取勢"(董其昌語),行筆時腕力內旋如捻管;學外拓宜師【十七帖】,轉筆處當"導之如泉注"(衛夫人【筆陣圖】),使鋒毫外展而筋絡不斷。昔年文徵明臨【蘭亭】,於"帶"字右弧連作七拓而不失力度,可見"外拓易放難收"之誡。

四、當代誤讀之辨正
今有"射墨"之流,妄以物理張力附會外拓,殊不知古人云"拓"乃"以筆代刀"(包世臣【藝舟雙楫】),重在筆鋒使轉之韻律。趙孟頫曾言:"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內擫外拓之變,終不離"錐畫沙""屋漏痕"之本。

結語:右軍妙法,正在"擫拓相生"處見造化之功。學者當從【聖教序】單字入手,細味"聞"字門框之斂與耳部之展,方知"一陰一陽之謂道"非虛言也。若徒求形似而不悟筆勢往來之理,則如米元章所譏"奴書"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