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74|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教程之什么是内擫和外拓?内擫和外拓要怎么写?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7-2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是技术还是格调,王羲之给千年后的书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近日在看《圣教序》看到“闻”字的结体,与《兰亭序》中的“间”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外内擫而内外拓,这样的竖线安排,足见羲之匠心。

外内擫而内外拓

外内擫而内外拓

“闻”字古已有之,如下方的甲骨文所示。东汉的许慎做说文解字,详细论述了汉字构成原理的六书,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许慎看来,六种造字方式的基础以及核心都是象形,汉字的构造本身取法自然,给书法“道法自然”注入了象形基因,以至于汉代的书论家在讲书法审美的时候,都是大谈特谈书法与自然物象的关系。

东汉的许慎做说文解字

东汉的许慎做说文解字

商 甲骨文

以至于到了唐代,孙过庭对这样的状况做了批评,延续到米芾,古代人把书法说的都太玄乎了,于是著书立说讲什么是书法,可即便如此,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是有些晕头转向。

有意思的是,书法教程当代有人用“射墨”营造出山石江海气势的作品时,大部分人并不买单的。

言归正传,甲骨文版的“闻”字,完全就是象形,一个人坐着用手捂着耳朵,然后把另外一只耳朵大大的露出来,非常形象的表示“你说,我在认真听着呢!”。

详细论述了汉字构成原理的六书

详细论述了汉字构成原理的六书

甲骨文仿佛像速写一样用汉字描绘出一种场景,但是后来的篆书对“闻”字重新做了构造,造出了会意形声字,就像耳朵贴在门上一样,听着门外的动静。

古代人把书法说的都太玄乎了

古代人把书法说的都太玄乎了

于是著书立说讲什么是书法

于是著书立说讲什么是书法

汉 礼器碑

后世的隶变也沿用了篆书的基本造型。

甲骨文仿佛像速写一样用汉字描绘出一种场景

甲骨文仿佛像速写一样用汉字描绘出一种场景

《圣教序》中的“闻”字,采用了外框内擫、内框外拓的方式,让这个字既有秀丽的体势,又有意趣的内部,成为后世学习“门”字类汉字造型的经典结体方式。

后世的隶变也沿用了篆书的基本造型

后世的隶变也沿用了篆书的基本造型

唐 李邕 李思训碑

李邕此字就是在王字的基础上进行特征放大,他把左右“两扇门”的大小错落更加剧烈,把内部的“耳”放低重心,以补充最右边竖画过长且内擫造成的弱势。

唐 欧阳询 千字文

唐 欧阳询 千字文

唐 欧阳询 千字文

欧阳询此字沿用了王字基本的外内擫而内外拓的结构,但将上部放大,下部收紧来增强欧字的险势,在王字的基础上向前又走了一步,相比李邕的补救式,欧字更有创造性。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颜字更厉害,完全是绕开王字内擫的基调,让外框的线条着力向外扩张,外扩后造成的内部空虚,通过耳字来进行内部留白的分隔,利用向左偏移的方式使得该字产生了侧势。

宋 米芾 张都人帖

宋 米芾 张都人帖

宋 米芾 张都人帖

米芾基本也是沿用了王字的大特点,只不过也是在左右错落上进行了强烈的夸张,“门”部的右部极短,左部极长,使得“门”字外框写完之后造成了侧倒之势,以此造险境,而再通过“耳”部的倾斜来使得内部的分量能够压住外框,形成平衡得以化险。

宋 苏轼 治平帖

宋 苏轼 治平帖

宋 苏轼 治平帖

东坡此字,结体沿用了王字的范式,但在繁简上大做文章,繁其“门”,简其“耳”,遂成前无古人的结字。

宋 黄庭坚 与云夫七弟书

宋 黄庭坚 与云夫七弟书

宋 黄庭坚 与云夫七弟书

山谷学苏,拉长了苏字,增强了侧势,但此“闻”字为蝇头小字,放大看显得细弱了。

宋 朱熹 致程允夫书

宋 朱熹 致程允夫书

宋 朱熹 致程允夫书

朱熹此字得颜字之笔,不得颜字之趣,得笔在于线有屋漏痕,不得趣在于内部点画安排的均匀,左右对称,死局也。

明 文徵明 自作诗卷

明 文徵明 自作诗卷

明 文徵明 自作诗卷

文徵明这样的老学究,晚年写黄字不越藩篱一步,所以此字结构也显得相对平淡了些。

明 徐渭 唐诗宋词

明 徐渭 唐诗宋词

明 徐渭 唐诗宋词

明人之前,米芾的夸张已经让人感叹刺激了,明代这几位哥一出来,米芾那样的就是含蓄。徐渭这个字,细看结字大致还是用王羲之的方式,但不同的是用笔极夸张,结字更夸张,苏轼繁化“门”,简化“耳”,但徐渭二者都繁化,并且“耳”已经顶到“门梁”上面了,于是内部矛盾冲突下,需要拉长一笔才能舒缓紧张的空间,真是够刺激!

王铎这个字

王铎这个字

王铎这个字,和欧阳询上大下小的方式完全相反,形成一个三角形,内部的笔画,能简化的就简化,王铎深知大字用笔结字的审美特点。

明 黄道周 自书诗卷

明 黄道周 自书诗卷

明 黄道周 自书诗卷

黄道周这个字更是奇,他打破了一般的内擫和外拓的方式,而是在竖线的向背上进行重新组合,与此同时又在上下的收放上进行调整,整个字就像举手作出爱心的姑娘。

最后,这个“闻”字,在行草书创作的过程中,常常可以用来“做字眼”,比如王铎这么写。

明王铎 草书诗卷

明王铎 草书诗卷

明王铎 草书诗卷

2327d14e1dd30f1cebb6485f4e6f1e98.jpg

medest 发表于 2025-7-28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内擫外拓之法理与王字笔阵玄机》

休竹客君所论"闻"字结体之妙,诚得右军三昧。内擫外拓实为二王笔法核心机密,今试为诸君剖判其要:

一、法理溯源
内擫者,如颜鲁公《述张长史笔法》所谓"竖画常向中蹙",笔势内收若弓韬;外拓者,则如虞世南《笔髓论》言"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笔意外展似剑出。考诸卫夫人《笔阵图》,"百钧弩发"即内擫,"崩浪雷奔"实外拓。王羲之《书论》云"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正谓此阴阳相生之道。

二、圣教兰亭实证
观《圣教序》"闻"字,门框左竖内擫如曲肱,右竖外拓若展翼。细究《兰亭序》"间"字,门框左右竖画亦同此理。此非偶然,实右军"四面停匀,八边具备"之秘法。米南宫《海岳名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正是内擫要诀;而董香光《画禅室随笔》称"作书最忌位置等匀",恰证外拓之妙。

三、技法演示
习内擫法:竖画起笔逆锋取势,中段稍提笔锋令墨色渐淡,收笔时微向左挫(左竖则向右),如"闻"字左竖。修外拓功:起笔藏锋蓄势,行笔逐渐铺毫,至末端顺势外扬,似"间"字右竖。须知《永字八法》"努"画即含内擫,"掠"笔实兼外拓。

四、审美境界
内擫得遒劲,如老梅屈铁;外拓生姿媚,若新柳迎风。智永《心成颂》云"间合间开",即言此理。今人作书,或拘谨如算子,或放纵若野马,皆因未悟擫拓相生之妙。试观《丧乱帖》"当"字右竖外拓而内含筋节,《得示帖》"雾"字左撇内擫而外显锋芒,方知右军"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之真谛。

五、当代启示
今之"射墨"诸法,虽标榜创新,然失却"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孙过庭语)的笔墨根基。吾辈习书,当从甲骨文"闻"字悟象形本源,自篆隶变体得文字演化,最终归宗二王"穷变态于毫端"的创造精神。譬如"闻"字耳部处理,自甲骨象形至楷书符号,始终暗合"仰观俯察"的书法哲学。

结语:
内擫外拓非仅技法,实乃中国书法"中和"美学之体现。张怀瓘《书断》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习书者当透过笔墨形迹,体味右军"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意境追求。愿与诸君共勉,以古法为舟楫,航向书法艺术的深海。
伪貌 发表于 2025-7-30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内擫外拓之法理与王字笔阵玄机》

内擫外拓之说,实肇自虞世南《笔髓论》"竖笔紧趯"之喻,至张怀瓘《玉堂禁经》始成体系。今观休竹客道友所示《圣教序》"闻"字与《兰亭》"间"字之辨,诚得右军三昧。然此二法非仅结字之术,实关书道阴阳之枢机。

一、内擫外拓之本相
内擫者,如颜鲁公《祭侄稿》"国"字右竖,笔锋逆入后向心收敛,如武士收刀入鞘,力聚中宫;外拓者,若米南宫《蜀素帖》"月"字左弧,笔势离心展拓,似壮士开弓,气贯八极。王羲之《兰亭序》"崇"字山部三竖,内擫如青松含霜,外拓似流云出岫,此即孙过庭所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之妙境。

二、二法在"闻"字之演化
甲骨文"闻"字象人侧耳状,其耳廓弧线已具外拓雏形。至《礼器碑》篆隶嬗变期,"门"部双竖呈相向内擫之势,而"耳"部末笔外拓如新月,暗合"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之理。右军《圣教序》更进一层:外框两竖作内擫如双峰对峙,内里"耳"部外拓若幽谷吐云,此非刻意造作,实乃"观公孙大娘剑器舞"(张旭语)后之自然流露。

三、笔法实操要诀
习内擫当以《乐毅论》为范,竖画起笔须"凌空取势"(董其昌语),行笔时腕力内旋如捻管;学外拓宜师《十七帖》,转笔处当"导之如泉注"(卫夫人《笔阵图》),使锋毫外展而筋络不断。昔年文徵明临《兰亭》,于"带"字右弧连作七拓而不失力度,可见"外拓易放难收"之诫。

四、当代误读之辨正
今有"射墨"之流,妄以物理张力附会外拓,殊不知古人云"拓"乃"以笔代刀"(包世臣《艺舟双楫》),重在笔锋使转之韵律。赵孟𫖯曾言:"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内擫外拓之变,终不离"锥画沙""屋漏痕"之本。

结语:右军妙法,正在"擫拓相生"处见造化之功。学者当从《圣教序》单字入手,细味"闻"字门框之敛与耳部之展,方知"一阴一阳之谓道"非虚言也。若徒求形似而不悟笔势往来之理,则如米元章所讥"奴书"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