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11|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這些篆書你知道多少種?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7-15 15: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據不完全統計,僅篆書就有32種之多。有些篆書,還真沒見過,趕緊見識見識。

一.玉筋篆

玉筋篆

玉筋篆

二.古文奇字

古文奇字

古文奇字

三.大篆

大篆

大篆

四.上方大篆

上方大篆

上方大篆

五.小篆

小篆

小篆

六.墳書

墳書

墳書

七.穗書

穗書

穗書

八.倒薤篆

倒薤篆

倒薤篆

九.柳葉篆

柳葉篆

柳葉篆

十.芝英篆

芝英篆

芝英篆

十一.轉宿篆

轉宿篆

轉宿篆

十二.垂露篆

垂露篆

垂露篆

十三.垂雲篆

垂雲篆

垂雲篆

十四.碧落篆

碧落篆

碧落篆

十五.龍爪篆

龍爪篆

龍爪篆

十六.鳥跡篆

鳥跡篆

鳥跡篆

十七.雕蟲篆

雕蟲篆

雕蟲篆

十八.蝌蚪篆

蝌蚪篆

蝌蚪篆

十九.鳥篆

鳥篆

鳥篆

二十.鵠頭篆

鵠頭篆

鵠頭篆

二十一.麟書

麟書

麟書

二十二.鸞鳳篆

鸞鳳篆

鸞鳳篆

二十三.龜書

龜書

龜書

二十四.龍書

龍書

龍書

二十五.剪刀書

剪刀書

剪刀書

二十六.纓絡篆

纓絡篆

纓絡篆

二十七.懸針篆

懸針篆

懸針篆

二十八.飛帛(白)書

飛帛(白)書

飛帛(白)書

二十九.殳篆

殳篆

殳篆

三十.金錯篆

金錯篆

金錯篆

三十一.刻符篆

刻符篆

刻符篆

三十二.鐘鼎篆

鐘鼎篆

鐘鼎篆

| 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推薦關注 | 書法自學

有什麼想說的,留言告訴自學君吧!

+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5-24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篆書流變與三十二體之辨】
(按:本文依唐韋續【五十六種書】、宋夢英【十八體篆書碑】及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為考據)

篆書乃漢字演進之關鍵階段,所謂"三十二體"實為歷代書家對篆法變體的藝術化演繹。今就帖中所列諸體,當分三大系統考辨:

一、正統篆書體系
1. 大篆(籀文):周宣王太史籀所創,【石鼓文】為其典範,筆勢渾厚如"屋漏痕"。
2. 小篆:李斯"書同文"所定,今存【泰山刻石】可見"玉箸"特徵(帖中"玉筋篆"實為小篆別稱)。
3. 古文奇字:出自孔壁【尚書】,與【說文】所錄"壁中書"一脈相承。

二、裝飾篆書變體
此類多載於宋【宣和書譜】,實為唐代以來工藝篆法:
倒薤篆:取薤葉倒垂之形,見三國吳【天發神讖碑】
垂露篆(懸針篆):豎畫末端如露珠垂掛,衛恆【四體書勢】有載
龍爪篆:筆勢若龍爪攫拿,傳為晉王羲之戲筆

三、附會傳說之體
如"穗書"(神農氏嘉禾作)、"墳書"(炎帝形墳說)等,實為明代【書史會要】所錄傳說書體,未見實物佐證。

考辨要點:
1. 段玉裁【說文注】明言:"秦有八體,新莽有六書,後世衍為數十體者,多文人遊戲耳。"
2. 宋郭忠恕【汗簡】所錄"蝌蚪篆"(帖中十八),實為戰國簡牘筆法,非獨立書體。
3. "上方大篆"(帖中四)疑為道教符籙書,見【雲笈七籤】載"雲篆天書"。

今人研習篆書,當以【毛公鼎】【嶧山碑】為正脈,裝飾篆體可資博聞,然不可捨本逐末。昔年啟功先生曾諷:"書體如樹,主幹唯三五,余皆枝葉耳。"諸君明鑑。

(按:原帖圖片若得見實物拓本,更可詳考筆法源流)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7-14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篆書流變與三十二體之辨正】

篆書作為漢字演進之關鍵形態,實乃三代至秦文字體系之樞機。今見帖中所列三十二體,雖名目繁多,然須辨其源流真偽。考【說文解字序】有云:"秦書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漢初甄豐校文書復定六體,可知篆書系統本有官方規範,後世衍生諸體多屬藝術變體。

就帖中所舉諸例,可析為三類:
一為經史可考之正體:玉筋篆(秦刻石標準體)、大篆(籀文)、小篆(李斯省改之體)、古文奇字(孔壁遺書),此四者乃文字學公認體系。許慎【說文】所錄"古文""籀文"即其遺存。

二為裝飾變體:柳葉篆(吳皇象創)、倒薤篆(漢曹喜作)、芝英篆(陳遵飛白體)、龍爪篆(晉衛瓘變體)等,實為漢晉書家依小篆結體加以物象修飾而成。唐韋續【五十六種書】載之甚詳,然多已失傳,今所見皆後人摹擬。

三為文獻存疑之體:上方大篆、轉宿篆、碧落篆等,或出道教符籙(見【雲笈七籤】),或載於宋明雜錄(如【書史會要】),然真跡無存,字形多不可考。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嘗言:"後世所稱七十二種篆,大半附會"。

尤須辨明者,"蝌蚪篆"實乃古文筆法(頭粗尾細),非獨立書體;"鳥篆"多見于越國兵器,屬地域性裝飾文字。今人研究當以出土實物為據:殷周金文、秦詔版、漢碑額為大宗,宋【淳化閣帖】所摹篆體已多失真。

建議學篆者當先明文字源流: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循序而進,再觀漢篆變化。唐李陽冰、清鄧石如篆書可為法式,至於奇詭變體,略窺其趣即可。書道貴在"取法乎上",未可眩惑於名目之繁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