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11|回復: 0

[诗词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之解译

[複製鏈接]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7-12 1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之解译

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

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

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译文】

昆明池是汉朝的水功

远望汉武帝的战旗好像还在招展迎风

池中石刻的织女不会织绩,辜负了夜色

那巨大的石鲸鳞甲却会在秋风中舞动

波浪中的茭菰丛丛,犹如乌云沉聚

白露时节莲子结蓬,荷花却已坠陨

现在去那里除非能像鸟飞翔到天上

而遍地洪水汪洋,我也只能做个渔翁

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注释】

这首诗是『有所思』之三,杜甫所回忆的是长安郊外的昆明池。

1、昆明池:汉代开凿,池在长安县西南,周圆四十里。于汉武帝元狩三年挖浚,故曰『汉时功』。

[昆明池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东南一片洼地。汉元狩三年(前一二〇)为准备同昆明国作战训练水

军,并解决长安水源不足的困难而开凿。周围四十里。池成后引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一支北出为昆明

池水,引水泄入泬水以利长安城给水。十六国姚秦时池水干涸;宋以后湮为田地。(陈贻焮〖杜甫评传〗,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22页)

2、旌旗:汉武帝凿昆明池,是用以操练水军,故想象当日湖中有『旌旗』在望眼中。

3、汉代昆明池中有石刻织女和鲸鱼。

〖曹毗志怪〗:『昆明池作二石人,东西相望,象牵牛织女。』但是夜月虽明,石头的织女却不能织布,故曰『虚夜月。』

〖西京杂记〗:『昆明池刻玉石为鲸鱼,每至雷雨,常鸣吼,髻尾皆动。』所谓『石鲸动秋风』,典故即出此。

4、菰米、莲房二句,乃写昆明池中的物产。

菰米,即茭白。唐代以前,茭米,属于粮食作物,也叫菰米或雕胡,是古代的『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茭菰感染上黑粉菌则不抽穗,但是植株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可采用的茭白。

〖西京杂记〗:『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杜甫诗:『秋菰成黑米。』〖尔雅翼〗:『菰首者菰蒋三年以上,心中生薹如藕,至秋如小儿臂。大者谓之茭首,本草所谓菰根者也,可蒸煮,亦可生食。其或有黑缕如黑点者,名「乌郁」(即乌云)。』

沉云黑:言昆明池满湖茭菰茂盛,望去如一片乌云之黑。

5、露冷:白露时节天气见冷。

莲房:即莲蓬。

荷花色红,秋时凋落,故曰『堕粉红』。

6、关塞:即第一首所言的塞上,指夔州周边的高山。

7、极天:极,至也,关塞极天,言山之高峻。

8、鸟道:只有鸟能飞过。夔州四面围山,插翅难飞。

9、『江湖满地』,言洪水横流,自己则四处漂泊,宛如渔翁。渔翁,即杜甫自况。

沈德潜云:『身阻鸟道,迹比渔翁,见还京无期也。』『夜月秋风,波漂露冷,就所值之时,染所思之色。』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7-25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兴八首·昆明池》解诂与诗学发微

杜甫《秋兴八首》之"昆明池"一诗,乃大历元年(766)羁旅夔州时追忆长安旧迹之作。此诗以汉武昆明池为时空枢纽,融历史沧桑、物候变迁与身世飘零于一炉,诚如王嗣奭《杜臆》所云:"思长安昆明池,而叹其景物之远离也。"今就诗艺、典实、寄托三端详析之。

一、时空叠映之诗法
首联"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以汉唐时空交错起笔。昆明池凿于元狩三年(前120),《三辅黄图》载其"周回四十里,作豫章大舸,可载万人",杜甫却以"在眼中"三字将历史场景拉至当下。此非实写,乃"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文心雕龙·神思》)之笔,钱谦益《钱注杜诗》谓:"公目中所见,皆汉武旧事",正揭此时空折叠之妙。

二、物象虚实之辩证
颔联"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最见杜诗炼字之功。昆明池畔牛郎织女石雕见于《关中记》,而"虚夜月"兼摄双关:既言石像不能实织,复暗讽玄宗朝织锦户之凋敝。《资治通鉴》载天宝年间"杨妃姊妹竞为奢靡",与"机丝虚设"形成反讽。"石鲸"句用《西京杂记》典,然"动"字尤奇,黄生《杜诗说》评曰:"'动'字写石鲸鳞甲,恍惚欲活",此以动写静之法,使秋风中的石雕产生诡谲生命力。

三、比兴寄托之深意
颈联"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转入微观物候描写。菰米(雕胡米)见《周礼·食医》郑注,莲房出《尔雅·释草》,然杜甫此联实化用《楚辞》"芙蓉落而离披"之意象。浦起龙《读杜心解》指出:"'沉云''坠粉',即菰米莲房而幻其辞",其中"黑"与"红"的强烈色彩对比,暗喻安史之乱后长安的衰败景象。尾联"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更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困局绾合,仇兆鳌《杜诗详注》解为:"身阻鸟道而迹比渔翁,总见漂泊不能自振",此中"渔翁"意象实脱胎于《楚辞·渔父》的避世智者形象。

四、诗史互证之价值
此诗艺术价值尤在"以丽句写荒凉"(吴沆《环溪诗话》)。昆明池在唐代尚存,《元和郡县图志》载贞观年间曾加疏浚,至杜甫作诗时已湮废近半。诗中"旌旗""机丝"等富丽意象与"沉云""坠粉"的衰飒形成张力,恰如《姜斋诗话》所云:"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末句"江湖满地"更暗用《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的典意,将个人羁旅升华为对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深沉慨叹。

要之,此诗以昆明池为诗眼,织就历史记忆与现实困境的经纬。方东树《昭昧詹言》评《秋兴》"浑灏流转,龙跳虎卧",此篇足当之。杜公以七律为史笔,非独摹写景物,实乃以意象为符码,构建出一部盛唐衰亡的视觉史诗。学者读此,当于字句之外,更味其"沉郁顿挫"背后的诗史精神。

(全文798字)
当理 發表於 2025-7-25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兴八首·昆明池》解诂与诗学发微

杜甫《秋兴八首》之七"昆明池水汉时功"一诗,乃夔州追忆长安之杰构。今就诗艺、典实、寄托三端,试为析论如次:

一、时空叠映之诗法
首联"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以汉武旧事切入,实为唐人惯用之"以汉喻唐"笔法。钱谦益《钱注杜诗》指此"明写汉而暗指唐玄宗之开边",盖天宝间玄宗亦曾于昆明池习水战。诗中"在眼中"三字尤妙,既写眼前夔州秋景恍惚如见长安池苑,复将历史影像叠合现实观照,形成三重时空之交响。

二、石刻意象之隐喻
颔联"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活用《西京杂记》典故而别有寄托。石雕织女"虚夜月"之"虚"字,既言其不能实织,复暗喻朝廷财政虚耗;石鲸"动秋风"之"动"字,表面写鳞甲栩栩如生,实则暗指安史之乱后动荡时局。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谓此联"以静止之石刻写动态之时局",诚为的论。

三、物候书写之双关
颈联"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表面摹写池中物产,实则暗含比兴。菰米沉黑如云,既符合《尔雅翼》"乌郁"之状,复象征民生凋敝;莲房坠红,既写实景又喻贤才零落。浦起龙《读杜心解》称此"句句是景,句句含情",正道出杜诗"以物象寄时事"之特质。

四、末联身世之寄慨
尾联"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突转现实,以"鸟道"喻归途断绝,"渔翁"自况漂泊。然细究之,"渔翁"意象实承《楚辞·渔父》传统,暗含"举世皆浊我独清"之志。王嗣奭《杜臆》评此"于困厄中见其浩荡",可谓深得诗心。

要之,此诗以昆明池为经,以汉唐事为纬,织就一幅时空交错的秋思图卷。其用典之精切、对仗之工稳、寄托之深远,堪称七律典范。今人解读,当知杜甫非徒怀古,实乃"以历史之镜照现实之影",其间家国身世之悲,尤需读者细味。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