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7|回復: 0

[诗词讲座] 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借讽晚唐帝皇昏庸

[複製鏈接]


▲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朗读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7-11 00:52 | 顯示全部樓層
《贾生》诗笺:李商隐托汉讽唐的士人悲歌

李商隐《贾生》一诗,历来被视为托古讽今之杰作。此诗以汉文帝宣室夜召贾谊问鬼神事为切入点,实则以凝练笔法刺晚唐帝王之弊,其艺术手法与思想深度皆值得深入剖析。

一、史事与诗笔之张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文帝「问鬼神之本」,本为史家实录。然义山独具慧眼,抓住「前席」与「问鬼神」之细节对比:文帝虽「虚前席」示礼贤下士之态,所询却非治国安邦之策。此种「求贤」与「用贤」的悖反,恰构成绝妙反讽。钱锺书《谈艺录》谓此诗「以小事见大旨」,正在于将历史细节转化为政治隐喻。

二、晚唐语境之投射
唐自宪宗始,帝王多惑于方术。武宗好道术饵丹药,宣宗亦「颇好神仙」(《旧唐书》)。诗中「不问苍生」四字,实刺中晚唐两大痼疾:一则帝王沉迷长生之术而荒废朝政,二则宰辅之才不得其用。贾谊《治安策》所陈诸侯、匈奴、制度诸事,恰与晚唐藩镇、边患、吏治诸弊形成历史回响。清人冯浩《玉溪生诗笺注》云:「借汉文以讽时主,词若叹羡,意实箴规。」

三、诗艺之三重转进
1. 结构之转:前二句铺陈「求贤」盛况,后二句骤转「问鬼」之谬,形成强烈反差。
2. 情感之转:「可怜」二字由颂转讥,黄周星《唐诗快》评曰:「『可怜』乃冷语刺骨。」
3. 时空之转:汉宫夜半与晚唐丹炉,通过「鬼神」意象完成古今叠印。

四、士人精神之映照
贾谊「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治安策》)的忧患意识,实为李商隐自我写照。唐彦谦《题李商隐》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此诗表面讽君,内里亦寄寓寒士「才调无伦」却「虚前席」的集体困境。

结语:此诗之妙,在「以汉为镜」而不着痕迹。二十八字中,既有史家之识,复具诗家之怨,更见儒者之忱。今人读之,犹觉其「鬼神」之间,回荡着千年士人对「苍生」之问的永恒期待。

(全文798字)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13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贾生》诗解与晚唐政治隐喻考析

李商隐《贾生》一诗,表面咏史,实则讽今,诚为晚唐政治讽喻诗之典范。此诗以汉文帝宣室夜对贾谊之典,曲笔勾勒晚唐帝王荒政求仙之态,其艺术手法与思想深度皆值得深入剖析。

一、史事与诗意的双重构建
诗中"宣室求贤"四字,已暗含反讽。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文帝虽"前席"倾听,所问却非治国安邦之策,乃鬼神祭祀之事。诗人刻意选取这一细节,以"虚前席"之"虚"字点睛,既写文帝移席近前之状,更暗指其求贤诚意之虚。贾谊《治安策》中"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济世之策,在此夜半对话中竟无一语及之,此即"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深刻反讽。

二、晚唐政治的现实映射
考之晚唐史实,自宪宗始,诸帝多沉溺道教长生之术。武宗会昌年间大建望仙台,宣宗大中朝更以"饵药"著称。李商隐曾作《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直指帝王求仙之妄。本诗中"鬼神"之问,实为晚唐宫廷崇道风气的文学投射。诗人将汉文帝与晚唐诸帝并置观照,形成跨越八百年的历史对话,其批判力度较直陈时弊更为深刻。

三、诗艺结构的精微处
全诗二十八言,却构成三重转折:首句铺陈求贤之诚,次句极赞贾生之才,至第三句"可怜"陡转,终以"不问"句揭破实质。这种"扬—抑"结构,与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异曲同工。尤值得注意的是"夜半"意象,既写实指,又隐喻政治昏暗,与李商隐《瑶池》"八骏日行三万里"中的时空错位手法遥相呼应。

四、士人精神的诗性表达
贾谊之典在唐代诗中频现,如刘长卿"贾谊上书忧汉室",杜甫"贾生恸哭后"。然李商隐别出心裁,不写贾生痛哭,而写文帝荒唐,将批判矛头直指决策阶层。这种"借汉讽唐"的书写策略,既规避了文字之祸,又深化了历史反思。结句"不问苍生"四字,实为晚唐士人对"致君尧舜"理想破灭的集体喟叹。

要之,此诗以史为镜,以讽为体,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了对帝王荒政的文学审判。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延续了《诗经》"主文谲谏"的讽喻传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诗的重要范本。今日读来,犹见诗人烛照历史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