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75|回覆: 0

[詩詞講座] 詩詞賞析·悵望江頭江水聲·暮秋獨游曲江

[複製鏈接]


▲悵望江頭江水聲:點擊音頻,聽主播朗讀

暮秋獨游曲江

唐代: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荷葉初生時,春恨已生。荷葉枯時,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長永存。多少惆悵,只有那流不盡的江水聲。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唐高適【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詩:『南山郁初霽,曲江湛不流。』春恨:猶春愁,春怨。唐楊炯【梅花落】詩:『行人斷消息,春恨幾徘徊。』生:一作『起』。深知:十分了解。漢揚雄【法言·問道】:『深知器械舟車宮室之為,則禮由己。』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這首七絕雖都是律句,但句與句之間不盡符合粘對規則。作者故意讓一二句之間不對,二三句之間不粘,並採用其獨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來敘事抒情,仿佛聽到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悵望江頭江水聲』。馮浩贊此『調古情深』,正說出了這首以律句所寫的古絕,聲調感愴悲涼,情思纏綿哀痛的特點。

發表於 2025-7-6 12:30 | 顯示全部樓層
【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的時空悲歌與生命觀照】

李商隱此詩以"荷葉"為意象軸心,構建起一個循環往復的時空結構。"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二句,通過植物榮枯的自然節律,將春秋代序轉化為情感綿延的計量單位。考"春恨"一詞,早見於南朝江淹【別賦】"春宮閟此青苔色",至唐代已演變為特定詩語,王昌齡"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即其流亞。義山妙處在於以"生—枯"的物候變化,暗合【周易】"生生之謂易"的哲學意蘊,使個人情感獲得宇宙論的支撐。

"深知身在情長在"一句,實為詩人生命觀照的凝練表達。考【文心雕龍·物色】云"歲有其物,物有其容",而義山反向推衍出"人有其情,情系乎身"的命題。此中"深知"二字尤耐尋味,既包含對情愛本質的徹悟,又暗藏無力超脫的無奈,與佛教"有情皆苦"的諦觀形成微妙對話。末句"悵望江頭江水聲",以"江水聲"的聽覺意象收束全篇,暗用【論語】"逝者如斯"的典故而翻出新意——不是哲人對時間的靜觀,而是詩人將自身情感對象化為永恆流動的聲象。

從聲律角度看,此詩雖合七絕體式卻突破粘對常規。首聯"生—生""枯—成"形成語義迴環,次聯"在—在"構成語法重複,這種"犯中求避"的手法,恰似古琴演奏中的"吟猱"技法,在規則中創造不規則的美感。馮浩謂"調古情深",正道出詩人以律破律、以聲寫寂的藝術匠心。曲江流水在此既是實在的景物,又成為情感韻律的物質載體,實現了【文心雕龍】所謂"神與物游"的化境。

此詩可視為李商隱對"時間—情感"命題的終極思考。荷葉的榮枯、江水的流逝構成外在時間,而春恨秋恨的綿延則是內在時間,二者在"悵望"的凝視中達成統一。這種將個人悲劇意識升華為宇宙意識的表達方式,正是中國古典詩歌"哀而不傷"美學傳統的典範體現。
賈衣 發表於 2025-7-14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暮秋獨游曲江】析義——李商隱生命意識的詩性呈現

李商隱此詩以荷葉興象貫穿時空,在二十八字的精微結構中,完成了對生命本質的哲學觀照。全篇以"春恨"與"秋恨"為經緯,以"情長在"與"江水聲"為呼應,構建起一個循環往復的永恆時空。

首二句"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運用【詩經】重章疊句之法,通過"生—枯"的植物意象與"春—秋"的季節更替,形成雙重時空疊加。考【禮記·月令】載"季春之月,萍始生,孟秋之月,萍始涸",義山易萍為荷,蓋因荷具"中通外直"(周敦頤【愛蓮說】)之德,其榮枯更具象徵意味。句中兩"生"字、兩"時"字的重現,非但不覺重複,反生【楚辭】"兮"字句般的詠嘆效果。

"深知身在情長在"一句,乃全篇詩眼。【毛詩序】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義山此語實為反向推衍——唯有肉身存在,情志方得附麗。此中暗合范縝【神滅論】"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哲學思辨,然以詩家語道出,較之玄言更顯沉痛。考義山生平,此語或與其喪妻之痛相關,然其指涉已超越具體情事,升華為對存在本質的思考。

結句"悵望江頭江水聲"化虛為實,將無形之悵惘託付亙古長流。"江水聲"三字尤妙,【論語】有"逝者如斯"之嘆,義山卻偏從聽覺切入,使抽象的時間流逝具象可感。這種以聲寫寂的手法,較之視覺描寫更顯空茫,與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異曲同工。

此詩在聲律上頗具匠心。表面看二三句失粘,實則暗合古絕體式。首聯"生—生"、"時—時"的重複,與尾聯"悵望—江頭—江水"的三疊,形成聲韻上的迴環往復。這種刻意為之的"不諧之諧",恰與詩中表達的永恆悵惘形成同構。

要言之,義山此詩以最簡淨的語言承載最豐厚的意蘊,將個體生命體驗提升至宇宙意識的層面。其價值不在傷春悲秋的表層抒情,而在通過意象的精心組接,完成對存在本質的詩性叩問。這種"即物即理"的表現方式,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最高妙的藝術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