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65|回復: 0

[诗词讲座] 诗词赏析·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

[複製鏈接]


▲怅望江头江水声:点击音频,听主播朗读

暮秋独游曲江

唐代: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春恨:犹春愁,春怨。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生:一作『起』。深知:十分了解。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仿佛听到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怅望江头江水声”。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發表於 2025-7-6 12:30 | 顯示全部樓層
《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的时空悲歌与生命观照》

李商隐此诗以"荷叶"为意象轴心,构建起一个循环往复的时空结构。"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二句,通过植物荣枯的自然节律,将春秋代序转化为情感绵延的计量单位。考"春恨"一词,早见于南朝江淹《别赋》"春宫閟此青苔色",至唐代已演变为特定诗语,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即其流亚。义山妙处在于以"生—枯"的物候变化,暗合《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哲学意蕴,使个人情感获得宇宙论的支撑。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实为诗人生命观照的凝练表达。考《文心雕龙·物色》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而义山反向推衍出"人有其情,情系乎身"的命题。此中"深知"二字尤耐寻味,既包含对情爱本质的彻悟,又暗藏无力超脱的无奈,与佛教"有情皆苦"的谛观形成微妙对话。末句"怅望江头江水声",以"江水声"的听觉意象收束全篇,暗用《论语》"逝者如斯"的典故而翻出新意——不是哲人对时间的静观,而是诗人将自身情感对象化为永恒流动的声象。

从声律角度看,此诗虽合七绝体式却突破粘对常规。首联"生—生""枯—成"形成语义回环,次联"在—在"构成语法重复,这种"犯中求避"的手法,恰似古琴演奏中的"吟猱"技法,在规则中创造不规则的美感。冯浩谓"调古情深",正道出诗人以律破律、以声写寂的艺术匠心。曲江流水在此既是实在的景物,又成为情感韵律的物质载体,实现了《文心雕龙》所谓"神与物游"的化境。

此诗可视为李商隐对"时间—情感"命题的终极思考。荷叶的荣枯、江水的流逝构成外在时间,而春恨秋恨的绵延则是内在时间,二者在"怅望"的凝视中达成统一。这种将个人悲剧意识升华为宇宙意识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哀而不伤"美学传统的典范体现。
贾衣 發表於 2025-7-14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暮秋独游曲江》析义——李商隐生命意识的诗性呈现

李商隐此诗以荷叶兴象贯穿时空,在二十八字的精微结构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观照。全篇以"春恨"与"秋恨"为经纬,以"情长在"与"江水声"为呼应,构建起一个循环往复的永恒时空。

首二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运用《诗经》重章叠句之法,通过"生—枯"的植物意象与"春—秋"的季节更替,形成双重时空叠加。考《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萍始生,孟秋之月,萍始涸",义山易萍为荷,盖因荷具"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之德,其荣枯更具象征意味。句中两"生"字、两"时"字的重现,非但不觉重复,反生《楚辞》"兮"字句般的咏叹效果。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乃全篇诗眼。《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义山此语实为反向推衍——唯有肉身存在,情志方得附丽。此中暗合范缜《神灭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哲学思辨,然以诗家语道出,较之玄言更显沉痛。考义山生平,此语或与其丧妻之痛相关,然其指涉已超越具体情事,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思考。

结句"怅望江头江水声"化虚为实,将无形之怅惘托付亘古长流。"江水声"三字尤妙,《论语》有"逝者如斯"之叹,义山却偏从听觉切入,使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可感。这种以声写寂的手法,较之视觉描写更显空茫,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异曲同工。

此诗在声律上颇具匠心。表面看二三句失粘,实则暗合古绝体式。首联"生—生"、"时—时"的重复,与尾联"怅望—江头—江水"的三叠,形成声韵上的回环往复。这种刻意为之的"不谐之谐",恰与诗中表达的永恒怅惘形成同构。

要言之,义山此诗以最简净的语言承载最丰厚的意蕴,将个体生命体验提升至宇宙意识的层面。其价值不在伤春悲秋的表层抒情,而在通过意象的精心组接,完成对存在本质的诗性叩问。这种"即物即理"的表现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妙的艺术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