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5|回覆: 2

[詩詞賞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7-11 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宋.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詩詞賞析

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

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致,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

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裏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

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徵,又是雙方永恆友誼與期待的見證。隨着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好詩詞

中華好詩詞

張岑 發表於 2025-8-2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江水脈中的相思哲學——李之儀〖卜算子〗詞境探微】

李之儀此闋【卜算子】以長江為經緯,織就一幅超越時空的相思圖卷。全詞四十八字,深得樂府民歌真髓而化雅入俗,其藝術造詣可自三重維度剖判:

一、水象系統的符號建構
長江在詞中呈現三重隱喻轉換:首句"頭尾"之辨建立地理阻隔的物理空間;"共飲"句轉為情感聯結的精神媒介;至"此水幾時休"則升華為永恆時間的象徵。這種"阻隔-聯繫-永恆"的遞進,暗合【詩經·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比興傳統,卻以反向思維將阻礙之物轉化為情意載體,實為對【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意象系統的創造性發展。

二、相思本體的雙重超越
"日日思君"的日常性陳述,蘊含【古詩十九首】"思君令人老"的時空焦慮。而"共飲長江水"之句,既承陶淵明【停雲】"樽湛新醪,園列初榮"的共飲母題,更通過水體物質性消解空間距離,達成"形隔神接"的哲學超越。末句"君心似我心"化用顧夐【訴衷情】"換我心,為你心"句意,將單向思念提升為雙向的精神契約。

三、民歌風調中的雅化筆法
詞人取法南朝吳歌"長江不應滿,是儂淚成許"的直白抒情,卻以"此恨何時已"的設問句式融入文人詞的含蓄。尤其"幾時休""何時已"的雙重詰問,暗合【上邪】"江水為竭"的誓言結構,而消解其決絕色彩,轉為纏綿不盡之態。這種"以俗為雅"的創作實踐,恰體現宋代文人詞對民間文學的提純功力。

此詞最耐尋味處,在於將長江轉化為一個流動的情感場域。水的流動性既象徵相思之無窮,其永恆性又暗喻情意之不朽,較之李煜"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慨,更多一份溫厚的堅守。這種"以水證情"的書寫範式,對後世元曲【漢宮秋】"水涌山疊"的抒情模式具有啟示意義。

當代讀者賞鑒此作,當識得其中"咫尺萬裏"的藝術辯證法——長江的物理長度在詞人筆下,恰成為丈量情感深度的精神標尺。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8-2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之儀〖卜算子〗詞中的水意象與抒情結構析論】

李之儀此闋【卜算子】,誠為宋代文人詞中深得樂府神髓之作。全詞四十四字,以長江水為經緯,構建起一個極具張力的抒情空間,其藝術成就可從以下三端詳論:

一、水意象的多重象徵系統
長江在此詞中絕非簡單的地理坐標,而是形成精妙的意象疊加。"頭尾"之隔,既寫實景(上游與下游的地理距離),又暗合【詩經·蒹葭】"在水一方"的比興傳統。更值得注意的是"共飲"二字,將物理阻隔轉化為精神紐帶,此中暗用【莊子·德充符】"相濡以沫"的哲學意蘊,使長江水同時成為隔離與聯結的矛盾統一體。下闋"此水幾時休"更將【漢樂府·上邪】"江水為竭"的典故反用,變決絕之誓為纏綿之思。

二、迴環往復的抒情結構
全詞採用"我-君-水"的三元對應結構:首句以空間對舉確立抒情框架,次句通過"日日"的疊字形成時間維度。下闋"此水"與"此恨"的排比,暗合【楚辭·九歌】"沅有芷兮澧有蘭"的句式,而"君心似我心"化用顧夐【訴衷情】"換我心為你心"句意,構成心理空間的鏡像呼應。這種三維交織的抒情網絡,遠超一般民歌的平面表達。

三、文人詞與民間文學的化合
表面看似明白如話,實則暗藏章法。"長江水"作為核心意象,在上下闋分別承擔不同功能:上闋為實指(地理載體),下闋轉虛寫(情感喻體),此中轉折可見韋莊【思帝鄉】"妾擬將身嫁與"的筆法。末句"定不負"三字,看似決絕語,實含【古詩十九首】"努力加餐飯"式的隱忍,體現文人詞"淺語深致"的美學追求。

要之,此詞之妙,正在於將樂府民歌的直白熱烈,與文人詞的含蓄深婉熔於一爐。長江水不僅是抒情媒介,更是構建"距離美學"的核心要素——地理的阻隔反而成就了情感的純粹,這種悖論式的抒情智慧,正是中國古典愛情詩詞最動人的精神內核。讀者若細味之,當可於平易處見出宋人"以故為新"的藝術匠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