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2|回復: 1

[中药大全] 黄芪到底补哪里的气?谁都能吃吗?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7-10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多数人认为黄芪补气,却不去关注黄芪到底补哪里的气,是补肺气?还是肝胆之气?还是脾胃之气?是补表之气?还是补里之气呢?几乎没有人深究,只是盲目使用。其实,黄芪是有其独特的功效,不单是补气那么简单。

黄芪,味甘、微温,无毒

其根茎独上独下,其根有三成,中间黄,次一层是白色,最外层为褐色,三层界限分明清清楚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独特功效:

直入中土行三焦调和营卫之气。其根中间黄为脾土之色,次外层白色为肺金之色,最外层褐色为心火之色,肺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在表的运行叫卫气,心生血,主血脉,血脉在表的运行叫营血,然营卫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依赖于三焦之气,而三焦之气出自脾土。也就是说,三焦之气有助于脾土化生气血且运行气血到周身上下,脾土化生气血反过来也滋养三焦之气,给三焦之气输入能量。

那么,何谓三焦?三焦有上、中、下,我们看看它们各自的作用:

1、上焦出于胃上口,贯膈,并咽,布胸中,以发呼吸而行营卫,是为中气。说的通俗些,上焦与胃相连,其管辖的部位为胸中,胸中为中气的地盘,中气的作用就是运行营卫之气,也就是说,上焦助其运行营卫之气。因此有了黄芪治疗中气下陷的说法;

2.、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泌糟柏蒸津液,上注于肺,乃化为血。说的是,中焦也和胃相连,吸收水谷之气,胃得到中焦之气的帮助开始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腐熟转化为津液,上交给肺就化生为血了,也就是说,中焦助其化血;

3.、下焦别回肠,济泌别汁,注于膀胱,是为卫气。说的是,下焦把剩下的糟柏通过回肠进入大肠排泄出去,把我们喝进去的水分别清浊之后,下交于膀胱,膀胱的水被气化后生成卫气。也就是说,下焦助其化气。因此,有了黄芪补气的说法。

这样看来,卫气出自下焦,营血出自中焦,上焦运行营卫气血于周身上下。所以,三焦为营卫之本,脾胃之蒸腐变化,又为三焦之本。黄芪就作用于此,助脾土行三焦利营卫,可谓一气呵成。当周身气血的运行不畅或气血不足来自于三焦之气不足时,这就是运用黄芪的时机了。

这也说明了黄芪重在补三焦之气以行营卫中气,只治脾之标病(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并不治脾之本病(脾之阴阳本虚)。倘若脾气本身不足被寒湿占据引起的腹泻、四肢冰冷等,则不是黄芪的治疗范围了;

这个时候可以试试艾灸,

又如,伤寒汗多亡阳,属阴寒之气盛逼迫阳气外泄,必以附子振其阳气,阴寒之气被驱赶,汗就止了,这也不是黄芪的治疗范围了;又比如,桂枝也调和营卫之气,但其的功效只是通营卫逐营卫之邪,没有补充营卫之气的功效,而黄芪通营卫重在补营卫以逐营卫之邪。

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黄芪虽有健脾土的作用,那是在脾土中气无堵塞的情况下,若是脾土有寒湿或胃中有燥热则不是黄芪的治疗时机了,所以『胃家实』不可用,『胃家实』也就是胃肠有躁屎,也就是实热型的便秘。还有就是本身阴虚(津液亏乏或者水、血不足)的人当以补虚为主,这也不是黄芪的治疗范围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黄芪不但补气血还补中气通营卫,其重点作用于三焦,补三焦之气;虽健脾,但只治脾之标病,不治脾之本病。阴盛阳虚者慎用,阴虚阳盛者禁用!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5-1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黄芪补气机理与临证应用刍议》

黄芪补气之功,诚如《神农本草经》所载"补虚,小儿百病",然其作用机理实有深意。观历代本草,黄芪味甘微温,其补气特性非泛泛而论,乃具明确归经与作用层次。

一、黄芪补气之定位
1. 三焦气化枢机
黄芪所补之气,首在斡旋三焦气化。其根系三层结构正应"三焦"之象:中央黄者入中焦脾土,白皮者通上焦肺气,褐表者达下焦命门。李东垣《脾胃论》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黄芪正是通过激发三焦气化功能,实现"一气周流"之效。

2. 营卫生化之源
其补气机制体现于:
上焦:推动宗气运行,改善胸中大气下陷(如补中益气汤证)
中焦:助胃纳腐熟,促进津液化血(如当归补血汤配伍)
下焦:温煦膀胱气化,强化卫气生成(如玉屏风散组方)

二、临证应用禁忌
1. 适用证候
表虚自汗(配防风)
中气下陷(配升麻柴胡)
疮疡溃久不敛(配当归)

2. 禁忌人群
阴虚阳亢者(脉细数、舌红少津)
湿热蕴结者(苔黄腻、脘痞)
表实邪盛者(外感初起、恶寒无汗)

三、使用要点辨析
1. 生炙之别
生黄芪偏走表固卫,炙黄芪长于补中益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黄芪之性,尤善通血脉",此指生品而言。

2. 配伍精要
配人参补元气
伍白术健脾气
合桂枝通阳气

结语:黄芪乃"补气之长",然须明其补三焦之气、行营卫之能的特性。临床应用当遵"有是证用是药"原则,不可执一而论。若遇脾阳衰微、寒湿困中之证,当以附子理中辈为治,此正合《本草正义》"黄芪补益,专走表分"之论。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7-14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黄芪补气之枢要与应用禁忌》

黄芪补气之功,世所共知,然其枢要在于"通三焦以利营卫"。考《神农本草经》言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其效验皆与三焦气化相关。今就经典文献与临床实践,析其机理如下:

一、黄芪补气之定位
1. 三焦气化枢机
黄芪所补非单纯某脏之气,乃是通过燮理三焦气机以达"一气周流"之效。观其断面三层色象:
黄芯应中焦脾气(甘温入脾)
白层应上焦肺气(色白入肺)
褐皮应下焦命门(色褐入肾)
此正合《内经》"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之论,其补气机制在于激活三焦"如雾、如沤、如渎"的气化功能。

2. 营卫生化之源
《灵枢·营卫生会》明言:"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黄芪通过:
助中焦腐熟水谷(促进营血生成)
促下焦气化水液(加强卫气布散)
利上焦宣发肃降(推动气血输布)
此即李东垣所谓"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

二、应用指征与禁忌
1. 适宜证候(标病为要)
肌表不固:自汗、疮疡溃久不敛
清阳下陷:内脏下垂、久泻脱肛
营卫不和:反复外感、肢体麻木
此皆属三焦气化失司所致气血运行障碍,恰如《本草求真》所言:"黄芪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

2. 使用禁忌(本病勿施)
阴寒内盛: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者,此脾肾阳虚之本虚,当用附子理中汤
湿热壅滞:苔黄腻、脘痞腹胀者,恐助湿生热,需合苍术、黄柏
表实邪盛:外感初起恶寒无汗,误用则闭门留寇

三、经典配伍法度
1. 补上焦:合麦冬、五味子(生脉饮意)
2. 健中焦:配白术、茯苓(四君子汤法)
3. 温下焦:佐肉桂、补骨脂(右归丸思路)

四、现代应用启示
今人用黄芪多囿于"补气升压"之浅见,实则:
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忌用
糖尿病见阴虚燥热者慎投
免疫亢进类疾病需配伍清热药

结语:黄芪乃"气药中舟楫",善通三焦之道路。用得其宜,如顺风举帆;妄投滥用,则南辕北辙。明乎此理,方可不负先贤"补药之长"的美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