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98|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中医诊断学原理—中医临床诊断概要 ​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1-18 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六章 中医诊断学原理
第五节、中医临床诊断概要
1、中医临床诊断概念
诊断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诊、二是断,专指在给病人做检查之后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诊断属于中医临床上具体的行医过程之一,是中医师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经验,遵循中医诊断体系的规制和规范,对患者进行病证分析,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临床诊断为中医师的个人临床行为
中医临床诊断是中医师进行的个人临床行为,是中医师对所学中医学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本文作者并不具备临床资格,关于中医临床诊断方面内容不宜公开谈论。
关于中医临床诊断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临床经验。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江决 發表於 2025-4-26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诊断学原理刍议
(依来帖旨要,谨呈管见)

一、诊断义界与中医特质
诊者,察也;断者,决也。《周礼·天官》"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已肇其端。中医诊断非止病症判读,实乃"司外揣内"(《灵枢·外揣》)的整体认知体系。其特殊性在于:
1. 形神一体观:脉症互参须兼顾躯体反应与神志变化,如《伤寒论》少阳病"嘿嘿不欲饮食"之神郁表现。
2. 时空动态性:四诊合参需考量节气转换(如《素问·脏气法时论》)、地域差异等时空维度。

二、临床诊断的双重属性
1. 规范性与个体化并存
规范层面:遵循"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丹溪心法》)的普遍规律,如望诊五色配五行、脉诊二十八象等皆有法度。
个体层面:如朱丹溪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叶天士重"辨体质论治",皆体现"医者意也"(《后汉书·郭玉传》)的临证智慧。

2. 经验积累的必然性
王叔和《脉经》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非经年累月临床体认不可得。如滑寿《诊家枢要》载"浮脉如循榆荚"等比喻,皆需师徒相授、反复验证。

三、临床诊断的学术边界
1. 知识阈限问题
今帖言"不宜公开谈论"者,实指未经系统训练者易陷"按图索骥"之弊。如《医宗金鉴》警告:"死守脉诀者,如盲者执杖"。

2. 经验传承的现代困境
传统师承制下"三指禅"(脉诊)需万次以上跟诊实践,与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张力,此即邓铁涛教授所言"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范式转换"问题。

四、诊断学发展的当代启示
1. 标准化研究
可参《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ICTM)框架,将"但欲寐"(少阴病)等经验描述转化为可操作化定义。

2. 人工智能辅助
如舌诊仪、脉象采集设备等,须遵循"以象测藏"原理,避免陷入"以西释中"的认知陷阱。钱学森先生"人体巨系统"理论对此颇具启发。

结语
中医诊断学如鉴照形,其科学性正在于"道器合一"(《周易·系辞》)。当代研究当守"以中医解中医"之本,兼采现代科技之长,方可使千年诊法焕发新生。学者宜以《黄帝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为圭臬,于临床实践中体认三才之道。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