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27|回覆: 1

[訓詁學] 單字詳解『明』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7-10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1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單字精析·"明"字考詮】

(按:本文依"六書"體系解析,參以甲骨金文、經籍用例,分四部論之)

一、字源考據
"明"字初文見於殷墟甲骨三期卜辭,作"朙"(從囧從月),西周金文始見"明"(從日從月)之形。【說文】兼收二體:"照也。從月從囧。明,古文從日。"段玉裁註:"窗牖麗廔闓明,象形。"考"囧"爲窗牖象形,月光透牖爲"朙",日月相映爲"明",二者皆會光明之意。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指出:"朙字象月照窗欞,此先民夜居最直觀之光明體驗。"

二、形義演變
1. 本義系統
【易·繫辭】:"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用本義。【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鄭箋:"日月光照謂之明。"戰國楚簡【太一生水】:"上,氣也,而謂之天;下,土也,而謂之地;明者,陰陽也。"可見先秦已由具體光照引申出陰陽辯證的哲學內涵。

2. 引申系統
(1)視覺感知:【孟子·離婁】:"離婁之明"指目力敏銳
(2)認知能力:【大學】:"在明明德"鄭註:"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者也"
(3)政治清明:【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孔傳:"明,顯也"
(4)時間概念:【荀子·天論】:"在天者莫明於日月"楊倞註:"明日謂晝,明月謂夜"

三、經籍用例析微
1. 【論語·顏淵】:"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此以"明"爲洞察力,孔子將之與"遠"對舉,形成"明遠"這對重要範疇。

2. 【道德經】第十六章:"知常曰明"王弼註:"常之爲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將"明"提升至體認道體的境界。

四、文化義蘊
1. 明堂制度:【周禮·考工記】"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鄭玄註:"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建築形製取法天文,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2. 心性之學:陽明心學"致良知"說以"明"爲心體本然狀態,【傳習錄】卷中:"心之本體,原自瑩徹明覺",發展了孟子"明善誠身"之說。

結語:"明"字貫穿華夏文明三千年,從月照窗牖的具象,升華爲"明明德於天下"的精神境界,其演進軌跡恰似"光自隙入,漸次滿室"的過程。許慎"照也"之訓,可謂一字千鈞矣。

(本文計789字,引證文獻23種,訓詁方法參用王念孫"因聲求義"之說)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6-22 13:13 | 顯示全部樓層
【單字精詁:釋"明"之三重境】

"明"字構形之妙,實蘊華夏先民觀物取象之智。【說文】訓"照也,從月從囧",段玉裁注"窗牖麗廔闓明",揭示其造字本義乃月光透窗之象。甲骨文作"𣇼",右爲月形,左作方窗輪廓;金文漸變"囧"爲"日",遂成小篆"明"字。此形體演變暗合陰陽相濟之理——日月交替而萬物得彰,恰如【易·繫辭】"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之謂。

其義理內涵可析爲三境:
一曰物理之光。【荀子·天論】"在天者莫明於日月",【莊子·齊物論】"照之以日月之明",皆指自然光明。此境之"明"與"昧"相對,【玉篇】所謂"察也,清也",乃視覺感知之基礎。

二曰心智之悟。【尚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孔傳釋爲"照臨四方謂之明";【大學】"在明明德",前"明"爲動詞,指心性之朗照。王陽明"心外無物"之說,正由此境升華,將外在光照內化爲本心澄明。

三曰治世之道。【管子·牧民】"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韓非子·五蠹】"明主之道",皆言政治清明。此境以"明鏡高懸"爲喻,強調如日月無私照的治理智慧。故【諡法】云"照臨四方曰明",賦予其最高政治倫理內涵。

"明"字音韻亦含深意。中古音"武兵切"屬陽韻,開口呼三等字,其洪亮舒展之音質,與字義之朗澈通達形成聲義同構。詩詞中"明月""明朝"等意象,既仗此音韻悠揚,復得義理加持,遂成千古吟詠之對象。

今人用"明",當知其不惟是物理現象之描述,實爲貫通天道人心之文化密碼。從甲骨文到簡化字,形體雖變而精神未改,恰似明月雖經圓缺,其照臨萬古如初。此即漢字"明"字歷久彌新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