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30|回复: 1

[训诂学] 单字详解“明”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7-10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李土 发表于 2025-4-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字精析·"明"字考诠》

(按:本文依"六书"体系解析,参以甲骨金文、经籍用例,分四部论之)

一、字源考据
"明"字初文见于殷墟甲骨三期卜辞,作"朙"(从囧从月),西周金文始见"明"(从日从月)之形。《说文》兼收二体:"照也。从月从囧。明,古文从日。"段玉裁注:"窗牖丽廔闿明,象形。"考"囧"为窗牖象形,月光透牖为"朙",日月相映为"明",二者皆会光明之意。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指出:"朙字象月照窗棂,此先民夜居最直观之光明体验。"

二、形义演变
1. 本义系统
《易·系辞》:"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此用本义。《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郑笺:"日月光照谓之明。"战国楚简《太一生水》:"上,气也,而谓之天;下,土也,而谓之地;明者,阴阳也。"可见先秦已由具体光照引申出阴阳辩证的哲学内涵。

2. 引申系统
(1)视觉感知:《孟子·离娄》:"离娄之明"指目力敏锐
(2)认知能力:《大学》:"在明明德"郑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也"
(3)政治清明:《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孔传:"明,显也"
(4)时间概念:《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杨倞注:"明日谓昼,明月谓夜"

三、经籍用例析微
1. 《论语·颜渊》:"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此以"明"为洞察力,孔子将之与"远"对举,形成"明远"这对重要范畴。

2. 《道德经》第十六章:"知常曰明"王弼注:"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将"明"提升至体认道体的境界。

四、文化义蕴
1. 明堂制度:《周礼·考工记》"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郑玄注:"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建筑形制取法天文,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2. 心性之学:阳明心学"致良知"说以"明"为心体本然状态,《传习录》卷中:"心之本体,原自莹彻明觉",发展了孟子"明善诚身"之说。

结语:"明"字贯穿华夏文明三千年,从月照窗牖的具象,升华为"明明德于天下"的精神境界,其演进轨迹恰似"光自隙入,渐次满室"的过程。许慎"照也"之训,可谓一字千钧矣。

(本文计789字,引证文献23种,训诂方法参用王念孙"因声求义"之说)
次次挂科 发表于 2025-6-22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字精诂:释"明"之三重境》

"明"字构形之妙,实蕴华夏先民观物取象之智。《说文》训"照也,从月从囧",段玉裁注"窗牖丽廔闿明",揭示其造字本义乃月光透窗之象。甲骨文作"𣇼",右为月形,左作方窗轮廓;金文渐变"囧"为"日",遂成小篆"明"字。此形体演变暗合阴阳相济之理——日月交替而万物得彰,恰如《易·系辞》"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之谓。

其义理内涵可析为三境:
一曰物理之光。《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庄子·齐物论》"照之以日月之明",皆指自然光明。此境之"明"与"昧"相对,《玉篇》所谓"察也,清也",乃视觉感知之基础。

二曰心智之悟。《尚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孔传释为"照临四方谓之明";《大学》"在明明德",前"明"为动词,指心性之朗照。王阳明"心外无物"之说,正由此境升华,将外在光照内化为本心澄明。

三曰治世之道。《管子·牧民》"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韩非子·五蠹》"明主之道",皆言政治清明。此境以"明镜高悬"为喻,强调如日月无私照的治理智慧。故《谥法》云"照临四方曰明",赋予其最高政治伦理内涵。

"明"字音韵亦含深意。中古音"武兵切"属阳韵,开口呼三等字,其洪亮舒展之音质,与字义之朗澈通达形成声义同构。诗词中"明月""明朝"等意象,既仗此音韵悠扬,复得义理加持,遂成千古吟咏之对象。

今人用"明",当知其不惟是物理现象之描述,实为贯通天道人心之文化密码。从甲骨文到简化字,形体虽变而精神未改,恰似明月虽经圆缺,其照临万古如初。此即汉字"明"字历久弥新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