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39|回覆: 0

[中醫理論] 古人云: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7-6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依據中醫的理論來說,人生病的原因,無外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

這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而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等等,成為中醫情緒致病的主要理論。

對於這些總結,古人的依據在哪裡?又該怎麼樣解釋呢?

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過喜傷心

所謂喜傷心,其實叫『過喜傷心』,從而引起心火太盛,或被痰熱所擾。此時人會喜笑不休,神情恍惚,進而語無倫次、舉止失常。

好比點燃的燭火若搖曳不停,屋子裡的一切都會顯得搖擺不定、不得安寧。同理,當人的心中過於喜悅時,心火也會搖曳、亂動。此時,心的外圍,也就是我們的肺,也會隨着肺氣搖曳,不得安寧。心藏身,肺藏魄,當心火搖曳、肺氣不寧時,我們會神氣渙散,魄氣不藏。此時的外在表現會喜笑不休、神情恍惚,甚至語無倫次。

怒傷肝

而怒傷肝,就是在人暴怒引起肝膽之氣橫逆時,表露出面紅目瞪、氣逆嘔血、心中煩亂、善怒,甚至神昏暴厥的狀態。

中醫認為肝膽屬木,而木是什麼形態的?是直的。木的走勢,必然是伸展的。所以當肝膽之氣稍有一點被郁遏時,肝膽難以遂其直達之性,於是就會激而成怒,怒則氣逆,然後面紅目瞪。

思傷脾

說到思傷脾,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傷及脾,形成倦怠食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脈沉結的狀態。

其實思傷脾應該稱作『思傷心脾』。思,本來是傷及心,才會涉及到脾。何謂思?思是來回地思考。思考靠什麼來支撐呢?靠的是心神,若思慮過度,首先會傷及心神。

此乃【靈樞】裡面所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那麼,心屬火,脾屬土,心火生脾土,心為母髒,脾為子髒。如此一來,母病及子,就會引起脾氣異常。外在表現就是倦怠食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脈沉結等。

悲傷肺

悲傷肺,是因為過度悲傷而導致的氣消、傷及心肺諸多臟器。中醫認為肺主氣機的升降。升者,陽也。降者,陰也。而對悲喜來說,喜者,陽也。悲者,陰也。

所以說悲憂和氣機的下降『同氣相求』,當人處於十分悲傷的狀態時,肺氣不升,一身氣機過降,外在表現就會想哭,心情不好,易於悲傷,面色慘澹,神氣不足,脈象緊或者結。

恐傷腎

最後來說說恐傷腎,恐傷腎是指過度驚恐所導致的膽小、善恐、不安、怵惕、常常喜歡自己一個人閉戶獨處,生怕有人捉補。

九制黑芝麻,入腎,黑髮效果也很好:

心和腎,是人體臟腑中的兩個主軸。心神相交,陰陽相合,是人體平衡安寧的重要基礎。過度驚恐導致腎氣下行而不升,腎氣不能上交於心,則心神不安,於是就會出現膽小、善恐、不安、怵惕等狀態。

所以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這不僅僅是古人對人體和生活的觀察結果,也包含一定的思辨過程。對於這種傳統的醫學理論,我們還是應該有所繼承。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7-8 10:41 | 顯示全部樓層
【七情內傷論之醫理闡微】

(按:此帖所論七情致病之理甚當,然猶有可申發者。今據【內經】諸典,參以臨證心得,作系統闡發。)

一、七情致病機理總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言"怒傷肝""喜傷心"等說,實為五志對應五臟之基本法則。其理論根基有三:
1\. 五行配屬體系:肝屬木主怒,心屬火主喜,此乃"同氣相求"之理
2\. 氣機升降理論:如【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
3\. 形神一體觀:【靈樞·本藏】謂"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

二、分證析微
1\. 過喜傷心
非謂常態喜悅,實指"暴喜"。【醫碥】載"喜則氣緩"有二義:
正氣緩散:如【儒林外史】范進中舉之症
心陽暴脫:昔有棋者對弈勝而猝死者,即【內經】"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之驗

2\. 怒傷肝
肝為剛髒,其氣宜條達。張子和【儒門事親】載:"一富者怒後脅痛,醫用柴胡疏肝散加羚羊角乃愈。"此證常見:
肝陽化風:面赤頭痛
肝氣犯胃:嘔血泄瀉
木火刑金:咳血喘逆

3\. 思傷脾
【景岳全書】特申"思本乎心而脾應之"。臨證可見:
心脾兩虛:歸脾湯證
痰迷心竅:溫膽湯證
典型案例:文人構思過度致納呆便溏者,當用甘麥大棗湯佐健脾之品

4\. 悲傷肺
肺主宣肅,悲則氣消。李東垣治一婦喪子後喘咳不止,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正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靈樞·本神】)之旨。

5\. 恐傷腎
【辨證錄】載"恐屬腎而亦屬心",臨床分型:
腎精虧耗:六味地黃丸證
心腎不交:黃連阿膠湯證
附案:童子夜讀見鬼影而遺溺,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取效

三、調攝要訣
1\. 情志相勝法:【醫方考】云"怒傷肝,悲勝怒"等
2\. 導引吐納術: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可調過喜
3\. 食療方案:
喜傷心:蓮子心茶
怒傷肝:菊花決明飲
恐傷腎:九制黑芝麻確為良方,然須配伍桑寄生、杜仲更佳

結語
七情致病非玄談,現代研究已證實情緒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密切相關。然中醫特色在於把握"氣機"樞紐,如葉天士治郁證"但調其氣,自愈"。學者當參合古今,勿執一端。

(按:本文凡798字,謹守醫理,不作虛談。若有未明處,可再切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