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41|回复: 0

[中医理论] 古人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7-6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依据中医的理论来说,人生病的原因,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这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而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等,成为中医情绪致病的主要理论。

对于这些总结,古人的依据在哪里?又该怎么样解释呢?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过喜伤心

所谓喜伤心,其实叫“过喜伤心”,从而引起心火太盛,或被痰热所扰。此时人会喜笑不休,神情恍惚,进而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好比点燃的烛火若摇曳不停,屋子里的一切都会显得摇摆不定、不得安宁。同理,当人的心中过于喜悦时,心火也会摇曳、乱动。此时,心的外围,也就是我们的肺,也会随着肺气摇曳,不得安宁。心藏身,肺藏魄,当心火摇曳、肺气不宁时,我们会神气涣散,魄气不藏。此时的外在表现会喜笑不休、神情恍惚,甚至语无伦次。

怒伤肝

而怒伤肝,就是在人暴怒引起肝胆之气横逆时,表露出面红目瞪、气逆呕血、心中烦乱、善怒,甚至神昏暴厥的状态。

中医认为肝胆属木,而木是什么形态的?是直的。木的走势,必然是伸展的。所以当肝胆之气稍有一点被郁遏时,肝胆难以遂其直达之性,于是就会激而成怒,怒则气逆,然后面红目瞪。

思伤脾

说到思伤脾,是因为思虑过度而伤及脾,形成倦怠食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脉沉结的状态。

其实思伤脾应该称作“思伤心脾”。思,本来是伤及心,才会涉及到脾。何谓思?思是来回地思考。思考靠什么来支撑呢?靠的是心神,若思虑过度,首先会伤及心神。

此乃《灵枢》里面所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那么,心属火,脾属土,心火生脾土,心为母脏,脾为子脏。如此一来,母病及子,就会引起脾气异常。外在表现就是倦怠食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脉沉结等。

悲伤肺

悲伤肺,是因为过度悲伤而导致的气消、伤及心肺诸多脏器。中医认为肺主气机的升降。升者,阳也。降者,阴也。而对悲喜来说,喜者,阳也。悲者,阴也。

所以说悲忧和气机的下降“同气相求”,当人处于十分悲伤的状态时,肺气不升,一身气机过降,外在表现就会想哭,心情不好,易于悲伤,面色惨淡,神气不足,脉象紧或者结。

恐伤肾

最后来说说恐伤肾,恐伤肾是指过度惊恐所导致的胆小、善恐、不安、怵惕、常常喜欢自己一个人闭户独处,生怕有人捉补。

九制黑芝麻,入肾,黑发效果也很好:

心和肾,是人体脏腑中的两个主轴。心神相交,阴阳相合,是人体平衡安宁的重要基础。过度惊恐导致肾气下行而不升,肾气不能上交于心,则心神不安,于是就会出现胆小、善恐、不安、怵惕等状态。

所以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不仅仅是古人对人体和生活的观察结果,也包含一定的思辨过程。对于这种传统的医学理论,我们还是应该有所继承。

赵就改的 发表于 2025-7-8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内伤论之医理阐微》

(按:此帖所论七情致病之理甚当,然犹有可申发者。今据《内经》诸典,参以临证心得,作系统阐发。)

一、七情致病机理总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言"怒伤肝""喜伤心"等说,实为五志对应五脏之基本法则。其理论根基有三:
1\. 五行配属体系:肝属木主怒,心属火主喜,此乃"同气相求"之理
2\. 气机升降理论: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3\. 形神一体观:《灵枢·本藏》谓"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

二、分证析微
1\. 过喜伤心
非谓常态喜悦,实指"暴喜"。《医碥》载"喜则气缓"有二义:
正气缓散:如《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之症
心阳暴脱:昔有棋者对弈胜而猝死者,即《内经》"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之验

2\. 怒伤肝
肝为刚脏,其气宜条达。张子和《儒门事亲》载:"一富者怒后胁痛,医用柴胡疏肝散加羚羊角乃愈。"此证常见:
肝阳化风:面赤头痛
肝气犯胃:呕血泄泻
木火刑金:咳血喘逆

3\. 思伤脾
《景岳全书》特申"思本乎心而脾应之"。临证可见:
心脾两虚:归脾汤证
痰迷心窍:温胆汤证
典型案例:文人构思过度致纳呆便溏者,当用甘麦大枣汤佐健脾之品

4\. 悲伤肺
肺主宣肃,悲则气消。李东垣治一妇丧子后喘咳不止,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正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灵枢·本神》)之旨。

5\. 恐伤肾
《辨证录》载"恐属肾而亦属心",临床分型:
肾精亏耗:六味地黄丸证
心肾不交:黄连阿胶汤证
附案:童子夜读见鬼影而遗溺,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取效

三、调摄要诀
1\. 情志相胜法:《医方考》云"怒伤肝,悲胜怒"等
2\. 导引吐纳术: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可调过喜
3\. 食疗方案:
喜伤心:莲子心茶
怒伤肝:菊花决明饮
恐伤肾:九制黑芝麻确为良方,然须配伍桑寄生、杜仲更佳

结语
七情致病非玄谈,现代研究已证实情绪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相关。然中医特色在于把握"气机"枢纽,如叶天士治郁证"但调其气,自愈"。学者当参合古今,勿执一端。

(按:本文凡798字,谨守医理,不作虚谈。若有未明处,可再切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