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1|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衛靈公篇第6章】孔子為什麼稱讚史魚和...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7-4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衛靈公篇第6章】孔子為什麼稱讚史魚和蘧伯玉?

15·6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音juǎn)而懷之。』

史魚:衛國大夫,名鰌(音qiū)。『如矢』的『矢』,指箭。『如矢』,就是像射出去的箭一樣,形容其直。『卷』字,讀三聲,與『卷』字同義,原意是把東西彎轉裹成圓筒形,這裡指把自己的主張收藏起來。

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像射出去的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真是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裡。』

孔子為什麼稱讚史魚和蘧伯玉呢?史魚和蘧伯玉都是衛國有名的賢大夫。史魚其人,在【論語】中只此一處提到,據【韓詩外傳·卷七】記載,他臨死時囑咐他的兒子,不要『治喪正室』,以『尸諫』勸告衛靈公任用賢臣蘧伯玉,斥退不肖之臣彌子瑕。這種剛直不阿的精神,受到孔子的稱讚。

蘧伯玉其人,【論語·憲問】篇第26章記載,他是一個富於自省精神的人。本章孔子稱讚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中,孔子多次闡述了君子在對待進退去留問題上應有的態度,如:『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憲問】)『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孔子認為,君子在國家政治清明時,應出仕為官,多為國家做貢獻;在國家政治昏暗時,則應保持距離,不能同流合污。無論是進還是退,是去還是留,遵循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守死善道』,要堅定不移地守住仁愛之道,這是絕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線。

附:

【原文】

15·6 子曰:『直哉史魚①!邦有道,如矢②;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③而懷之。』

【注釋】

史魚:衛國大夫,名鰌(音qiū秋)。②如矢:像射出去的箭一樣,形容其直。矢,箭。③:同『卷』。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像射出去的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真是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裡。』

奚美 發表於 2025-5-20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史魚之直與蘧伯玉之智——解〖衛靈公〗第六章聖賢進退之道】

孔子於【衛靈公】篇並稱史魚與蘧伯玉,實為揭示士人處世的兩種典範。史魚之"如矢"與蘧伯玉之"卷而懷之",看似相異,實則同歸,皆本於仁道而發為不同氣象,此中深意,值得細究。

一、史魚之直:剛毅守道的生命刻度
史魚之直,非徒性情耿介,實乃以生命踐履道義。【韓詩外傳】載其"尸諫"之事,臨終猶以遺體正君,此般"邦無道如矢"的剛烈,恰如【禮記·儒行】所言"士可殺而不可辱"。孔子贊之,非賞其激烈,乃敬其"守死善道"(【泰伯】)之節。觀【論語】"直"字凡二十二見,從"父為子隱"(【子路】)的倫理之直,到史魚的政治之直,可見"直"必以仁為本。史魚之矢直,正是將道德意志化為可見的生命軌跡,如箭鏃破空,劃出士人精神的凜冽鋒芒。

二、蘧伯玉之智:與時偕行的處世藝術
蘧伯玉"卷而懷之"的智慧,承自【周易】"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聖學。其"邦無道則隱"非消極避世,恰如【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的積極自守。值得注意的是,【憲問】篇載其"使人於孔子"而必加省察,可見"卷懷"之時仍存淑世之志。這種"君子時中"的智慧,與【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相通,較之寧武子"其愚不可及"(【公冶長】)的韜晦更顯主動。孔子稱其為君子,正因其把握了"有道則見,無道隱"(【泰伯】)的時義精髓。

三、直智相濟:仁道一體的兩面呈現
史魚之直與蘧伯玉之智,實為"仁"之兩翼。前者如【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後者則似【周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的待時之智。二者殊途同歸,皆本於孔子"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的擔當精神。細味【論語】他章,子路問"行"而孔子答"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述而】),正可與此章互參——剛直需輔以智慧,柔韌當存其骨鯁,此乃完整的中庸之道。

結語
孔子並稱二賢,實為後世立極:當如史魚以直固守道德底線,當效蘧伯玉以智保全文化命脈。在"卷而懷之"與"如矢"之間,蘊含着儒者"內聖外王"的辯證邏輯。今日讀此章,尤當深思:真正的儒者精神,既非一味剛猛,亦非單純退避,而是在任何境遇下,始終持守"仁"這一終極坐標。

(全文798字)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6-27 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史魚之直與蘧伯玉之智——解〖衛靈公〗第六章精義】

孔子於【衛靈公】篇並稱史魚、蘧伯玉,實為揭示士人處世的兩種典範。史魚之"如矢"與蘧伯玉之"卷懷",看似相異,實則同歸,皆本於仁道而發為不同氣象,此中深意,尤當細辨。

一、史魚之直:剛毅守道的極致
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之節,乃將"直"德推向極致。【韓詩外傳】載其尸諫之事,恰印證此"矢直"精神——縱生死之際,猶以軀體為諫書,此非尋常剛直可比。孔子特稱"直哉",實因史魚之直已超越個人品性,升華為對道統的絕對忠誠。其價值在於:當禮崩樂壞之際,以生命確立士人底線,如【泰伯】篇"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之註腳。然需明辨,此"直"非魯莽,而是"質直而好義"(【顏淵】)的德性外顯。

二、蘧伯玉之智:與時偕行的中道
蘧伯玉"卷而懷之"的處世智慧,深合【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之理。其"君子哉"之評,當與【憲問】篇"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互參。所謂"卷懷",非消極避世,而是【孟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先聲,暗含三重境界:其一,存身以守道,如【公冶長】寧武子之"愚不可及";其二,待時以濟世,類【微子】篇"作者七人"之暫隱;其三,自省以成德,此即【憲問】"蘧伯玉使人於孔子"章所示"欲寡其過"的修養功夫。

三、道統觀照下的互補共生
二者看似一剛一柔,實為道統維繫的兩翼。史魚以剛直立標尺,蘧伯玉以柔智續薪火,恰如【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與"國有道不變塞,國無道至死不變"的辯證統一。孔子並稱二子,正是揭示:士人無論"如矢"或"卷懷",皆須以"守死善道"(【泰伯】)為根本。此中深意,可於【孟子·盡心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得見嗣響。

要之,史魚示人以"道之綱",蘧伯玉授人以"術之變"。在禮樂文明的傳承中,剛直者如砥柱防潰,柔智者似活水續脈。二者同出孔門"時中"之道,正如【易·繫辭】所言"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其要在"唯變所適"而不失其正。此章之精義,非僅品評古人,實為後世立身處世之圭臬。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