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9|回覆: 3

[書法培訓班] 文徵明行書【六法】書法見解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7-1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謝赫是南朝時著名畫家,可惜今無畫作可考,但他的【古畫品錄】卻是中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傳世之作。他在書中品評了前代27位畫家的作品,幾乎是中國畫創作歷史上的第一次系統性總結。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論尤為精彩,對中國古代繪畫創作的影響極為深遠。

『六法』是:『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六法』是:『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

『六法』是:『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

文徵明此幅行書作品,就『六法』中的第一法『氣韻生動』展開論述。提出:

『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

行書易懂,文氏見解頗有妙趣,大家可以自行辨識解讀。

文徵明此幅行書作品,就『六法』中的第一法『氣韻生動』展開論述。

文徵明此幅行書作品,就『六法』中的第一法『氣韻生動』展開論述。

『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

『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

行書易懂,文氏見解頗有妙趣,大家可以自行辨識解讀。

行書易懂,文氏見解頗有妙趣,大家可以自行辨識解讀。

謝赫是南朝時著名畫家

謝赫是南朝時著名畫家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0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4-18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徵明行書"六法"題跋中的師古與氣韻辯證】

謝赫"六法"作為中國畫學體系的奠基性理論,其首重之"氣韻生動"在文徵明行書題跋中獲得了極具時代意義的詮釋。文氏"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的論斷,表面看似強調對傳統的承襲,實則暗含明代文人藝術創作的深層邏輯。本文將從書法實踐與理論互證的角度,解析文徵明對"氣韻"概念的創造性轉化。

一、師古作為氣韻的生成基礎
文徵明行書取法黃庭堅、蘇軾而自成家法,其"師古"主張絕非簡單摹仿。題跋中"夜行無火"之喻,恰與謝赫"骨法用筆"形成跨時空呼應——前者強調傳統作為認知坐標,後者注重筆法作為物質載體。明代吳門書家特有的"以晉唐為體,以宋人為用"創作路徑,在此獲得理論支撐。文氏晚年【甫田集】中"神理具足"的追求,正是對"氣韻生動"的書法化表述。

二、行書筆法中的氣韻實踐
細觀此作,其行筆節奏的"徐疾得宜"(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語)構成氣韻的物質呈現。中鋒用筆產生的"屋漏痕"效果,與側鋒取勢形成的"飛白"對比,在視覺上形成音樂性的韻律感。這種通過筆墨運動實現的"生動"效果,恰是謝赫理論在書法領域的延伸發展。文氏將繪畫"六法"移植於書法的嘗試,開創了明代書畫理論互鑒的新範式。

三、氣韻的當代性轉化
值得注意的是,文徵明對"師古"的強調始終以"得趣"為旨歸。其行書結字中的"敧正相生",既保留晉唐法度的嚴謹性,又融入宋人意趣的隨機性。這種"法"與"意"的辯證統一,使"氣韻生動"從繪畫品評標準升華為跨藝術門類的美學原則。王世貞【藝苑卮言】稱其"法度森嚴而意態生動",正道出這種創造性轉化的精髓。

結語:
文徵明此作的價值,不僅在於以書法形式闡釋畫學經典,更在於揭示了藝術傳承的本質——師古是手段,氣韻生成才是目的。這種認識打破了"復古"與"創新"的二元對立,為理解明代文人藝術的"托古改制"現象提供了典型個案。在數字技術衝擊傳統藝術形態的今天,文氏對"氣韻"的詮釋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4-18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徵明行書〖六法〗對謝赫畫論的書法性闡釋】

謝赫【古畫品錄】所立"六法"誠為中國畫學之圭臬,而文徵明以行書筆意闡發"氣韻生動"之旨,實乃書畫會通之典範。今觀此作,可見衡山先生不僅得六法真髓,更以書道演繹畫理,其學術價值與藝術價值皆不可輕忽。

謝赫"六法"以"氣韻生動"居首,此四字實含中國藝術之核心精神。文徵明以"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相呼應,既點明師古之要,又暗合"氣韻"傳承之道。其行書筆勢流動而不失法度,墨色濃淡相宜,恰是"氣韻"在書法中的具象呈現。觀其字裡行間,提按轉折處皆見生機,此正與"生動"之旨暗合。

細究文氏書跡,可見其對"骨法用筆"的深刻理解。其行書雖飄逸流暢,然點畫皆含筋骨,中鋒運筆處尤見力度。這種"以書入畫"的筆法認知,正是對謝赫第二法的精妙詮釋。其字結體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又暗合"經營位置"之法。文徵明以書法實踐印證畫論,展現出明代文人書畫一體的藝術追求。

此作更值得玩味者,在於文氏對"傳移模寫"的創造性轉化。其書雖言師古,卻非泥古不化。觀其筆意,既有晉唐風骨,又具個人面貌,恰如其在題跋中所言:"仿其大意,不規規形似。"這種"師心不師跡"的態度,正是對六法精神的深層把握。

文徵明此作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藝術成就,更在於為後世提供了書畫互鑒的典範。其以行書筆意闡釋畫論,既延續了蘇軾"書畫本一律"的傳統,又開創了以書法演繹畫理的新境。今人研習此作,當從三個層面入手:一究其筆墨技法,二味其理論內涵,三思其跨藝術門類的思維方法。如此,方能真正領會文徵明"六法"書作之妙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