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3|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初学《圣教序》的4种病态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7-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及入门者而言,《圣教序》的学习价值会大于《兰亭序》。笔法、单字结构的价值,都是非常丰富和高养分的。但是我们在学习《圣教序》时,很容易出现4种病症。下面,将这四病一并说明,并把解决方法作分享:

一病 :结构不准

这是写实性临写需过的第一关。所谓王字、米字、颜字的区别,不外乎是字的结构与用笔二者不同。其中结构是关键。过这一关需要极大的细心与耐心。必须仔细研究每个字的每个布局的空间,笔画的左右长短、高低、斜度与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错让,都是很有讲究的。

解决:

写一遍不准,可多重复多遍。这里,视觉的记忆与判断以及纠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凡善于用眼的人,也善于做到结构准确。练习结构,可以用硬笔帮助解决。平日注意结构的记忆,留意观察,随时可用硬笔临写、背写结构,多在结构的微妙处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 下面我们看到准确结构的单字:

二病 :用笔迟滞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眼睛一面看帖,手里一边写,既要注意临写结构,又要注意笔画轻重安排,写写停停,在运笔时便滞涩、弯曲,不干脆果断,顾此失彼。初临习者易如此。这完全属正常现象。值得提醒的是王字的用笔是极其流畅、韧挺的,不允许出现抖滞、枯涩的笔画,所以临习者在实临中应该严格尊重原碑的本来面目。

解决:

要解决用笔迟滞问题的方法是要多临、多写,熟能生巧。可以边看边写第一个字,记住字的结构之后,再默写第二个字,一气呵成,便不会迟滞。如果不行可以多来一遍,到记住为止。只要能熟背字的结构和用笔时,抖滞、犹豫的现象就会随之解决。如果临习一段时间仍有抖滞现象,这表明临习者对毛笔的性能、驾驭能力本身尚存在问题,还需要再进行些其他用笔的基本训练。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结构准确基础上的流畅,如果一味追求流畅、果断,而失其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三病 :虚实不分

这里指的实是字本身应该有的笔画,而虚则是那些相连的引带笔画。楷书基本没有虚笔,而行书临习者往往虚实的分寸把握不当,实笔会过细、过飘,而虚笔则粗重结实。虚实还牵涉一个用笔问题。此帖有的字的笔画是重力在头,有的是先轻后重,有的是在转折处发力。我们看一个原刻单字:

解决:

因此临习者首先要弄清楚何虚何实,何重何轻,不能依葫芦画瓢;再一个要了解该字的写法之后,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而处理手下的虚实问题。

四病: 作抄书对待

这是日常最常见到的一种临习毛病。他们临帖的是每次从头到尾地抄一遍,无论临好的或临不好的地方都视而不见,一遍走过。 临习的目的,首先要解决每个字的造型及用笔问题,写起来不是一遍便可以准确完美的,不能每次临写都似乎为了凑一张完整的临作,真要做功夫,是做给自己看,不成文,支离破碎,独个字临写,拣重点,无疑必须是对自己负责才是。

当理 发表于 2025-4-17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教序》临习四病刍议

休竹客君所论《圣教序》临习四病,诚为初学津梁。余不揣谫陋,试为申说补益。

一病结构不准者,实为笔法未得之先兆。怀仁集右军书,字字如将军列阵,戈戟森然。其结构之妙,在"纵横有象"四字。今人临习,当以九宫格为法,先求平正。昔欧阳询观索靖碑三日乃去,正谓细察结构耳。建议取单字摹写百遍,直至闭目能现其形,方可谓入门。硬笔辅助之法甚善,然须注意毛笔提按与硬笔不同,勿使结构虽准而笔意全失。

二病用笔迟滞,此乃心手未相应之症。《书谱》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正对此疾。右军用笔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学者当分三步:先读帖,次摹写,终背临。尤可效法智永"退笔冢"功夫,每日择三字专攻,务使笔势连贯。若仍有滞涩,可兼习《智永千字文》以活手腕。

三病虚实不分,实未解行书血脉之理。怀仁集字之虚笔,犹文章之虚字,过实则窒,过虚则浮。建议先以朱笔勾出实画,墨笔临写,体会牵丝映带之妙。如"乘"字末笔引带,当如惊蛇入草,轻重只在呼吸之间。可参《书谱》"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论,悟虚实相生之趣。

四病未竟,以余观之,当为"神采全无"。今人临帖多求形似,而右军书贵在"爽爽有一种风气"。学者当知《圣教》乃太宗御制,怀仁集字,其字里行间自有庙堂气象。临写时须存恭敬心,设想右军当年挥毫情境。如"佛"字之肃穆,"天"字之恢宏,皆当以心追摹。

要之,临《圣教序》如对至尊,须具三心:细心察其结构,耐心习其笔法,诚心会其神韵。倘能日课不辍,辅以读帖之功,则四病自除。昔人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愿与诸君共勉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