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7|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初學【聖教序】的4種病態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7-1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於書法的初學者及入門者而言,【聖教序】的學習價值會大於【蘭亭序】。筆法、單字結構的價值,都是非常豐富和高養分的。但是我們在學習【聖教序】時,很容易出現4種病症。下面,將這四病一併說明,並把解決方法作分享:

一病 :結構不准

這是寫實性臨寫需過的第一關。所謂王字、米字、顏字的區別,不外乎是字的結構與用筆二者不同。其中結構是關鍵。過這一關需要極大的細心與耐心。必須仔細研究每個字的每個佈局的空間,筆畫的左右長短、高低、斜度與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錯讓,都是很有講究的。

解決:

寫一遍不准,可多重複多遍。這裏,視覺的記憶與判斷以及糾正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凡善於用眼的人,也善於做到結構準確。練習結構,可以用硬筆幫助解決。平日注意結構的記憶,留意觀察,隨時可用硬筆臨寫、背寫結構,多在結構的微妙處下功夫。『功夫不負有心人』。 下面我們看到準確結構的單字:

二病 :用筆遲滯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眼睛一面看帖,手裏一邊寫,既要注意臨寫結構,又要注意筆畫輕重安排,寫寫停停,在運筆時便滯澀、彎曲,不乾脆果斷,顧此失彼。初臨習者易如此。這完全屬正常現象。值得提醒的是王字的用筆是極其流暢、韌挺的,不允許出現抖滯、枯澀的筆畫,所以臨習者在實臨中應該嚴格尊重原碑的本來面目。

解決:

要解決用筆遲滯問題的方法是要多臨、多寫,熟能生巧。可以邊看邊寫第一個字,記住字的結構之後,再默寫第二個字,一氣呵成,便不會遲滯。如果不行可以多來一遍,到記住為止。只要能熟背字的結構和用筆時,抖滯、猶豫的現象就會隨之解決。如果臨習一段時間仍有抖滯現象,這表明臨習者對毛筆的性能、駕馭能力本身尚存在問題,還需要再進行些其他用筆的基本訓練。

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結構準確基礎上的流暢,如果一味追求流暢、果斷,而失其結構,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三病 :虛實不分

這裏指的實是字本身應該有的筆畫,而虛則是那些相連的引帶筆畫。楷書基本沒有虛筆,而行書臨習者往往虛實的分寸把握不當,實筆會過細、過飄,而虛筆則粗重結實。虛實還牽涉一個用筆問題。此帖有的字的筆畫是重力在頭,有的是先輕後重,有的是在轉折處發力。我們看一個原刻單字:

解決:

因此臨習者首先要弄清楚何虛何實,何重何輕,不能依葫蘆畫瓢;再一個要了解該字的寫法之後,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而處理手下的虛實問題。

四病: 作抄書對待

這是日常最常見到的一種臨習毛病。他們臨帖的是每次從頭到尾地抄一遍,無論臨好的或臨不好的地方都視而不見,一遍走過。 臨習的目的,首先要解決每個字的造型及用筆問題,寫起來不是一遍便可以準確完美的,不能每次臨寫都似乎為了湊一張完整的臨作,真要做功夫,是做給自己看,不成文,支離破碎,獨個字臨寫,揀重點,無疑必須是對自己負責才是。

當理 發表於 2025-4-17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聖教序】臨習四病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聖教序】臨習四病,誠為初學津梁。余不揣譾陋,試為申說補益。

一病結構不准者,實為筆法未得之先兆。懷仁集右軍書,字字如將軍列陣,戈戟森然。其結構之妙,在"縱橫有象"四字。今人臨習,當以九宮格為法,先求平正。昔歐陽詢觀索靖碑三日乃去,正謂細察結構耳。建議取單字摹寫百遍,直至閉目能現其形,方可謂入門。硬筆輔助之法甚善,然須注意毛筆提按與硬筆不同,勿使結構雖准而筆意全失。

二病用筆遲滯,此乃心手未相應之症。【書譜】云"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正對此疾。右軍用筆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學者當分三步:先讀帖,次摹寫,終背臨。尤可效法智永"退筆冢"功夫,每日擇三字專攻,務使筆勢連貫。若仍有滯澀,可兼習【智永千字文】以活手腕。

三病虛實不分,實未解行書血脈之理。懷仁集字之虛筆,猶文章之虛字,過實則窒,過虛則浮。建議先以硃筆勾出實畫,墨筆臨寫,體會牽絲映帶之妙。如"乘"字末筆引帶,當如驚蛇入草,輕重只在呼吸之間。可參【書譜】"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之論,悟虛實相生之趣。

四病未竟,以余觀之,當為"神采全無"。今人臨帖多求形似,而右軍書貴在"爽爽有一種風氣"。學者當知【聖教】乃太宗御製,懷仁集字,其字裏行間自有廟堂氣象。臨寫時須存恭敬心,設想右軍當年揮毫情境。如"佛"字之肅穆,"天"字之恢宏,皆當以心追摹。

要之,臨【聖教序】如對至尊,須具三心:細心察其結構,耐心習其筆法,誠心會其神韻。倘能日課不輟,輔以讀帖之功,則四病自除。昔人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願與諸君共勉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