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4|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1700年前,古人是这样练字的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1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为远离古代的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搜寻和还原远古的人们是怎么学书法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尽可能的把我们的状态、工具、材料以及方法更加接近那种本真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极可能的弄对了近乎被割断的脉络。

晋凉写字图(泥塑模型)

晋凉写字图(泥塑模型)

▲晋凉写字图(泥塑模型)

就拿练习书法来说吧,今天我们提倡夜以继日的刻苦练习、挑灯夜战。也曾见一些为了冲刺国展的选手笔成冢墨成池废纸三千。

古人也这么练字吗?

我们今天流传的王羲之墨池、智永笔冢的故事可靠吗?

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墨池

如果从一些条件来分析的话,应该有如下疑惑:

第一,他们哪来那么多纸张练习?

第二,他们又不是职业书法家,哪来那么多时间写字?

第三、他们基本都是官员,一个县长要身兼公安局长、检察长、信访局长、卫生局长,他哪有这么多的精力呢?

瓦当砚

瓦当砚

▲瓦当砚

第四、古人以读书取士,并不是如传说中的书法取士啊,是否后来人把读书的事例夸张挪用到了书法练习上来?

而我们今天几乎拼却了所有的时间练习书法,却离他们很远,这是否在方法上有了问题呢?我们怀疑过练习书法的方法吗?

也许他们练习书法的方法和我们现在不一样!

〖魏晋书法残纸〗

〖魏晋书法残纸〗

曾经见过一本〖魏晋书法残纸〗的书籍,上面有两页残纸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张反正面都有字迹的纸片。这张纸片让我浮想联翩。

1

纸片的内容是『臣繇言』,这似乎是钟繇〖宣示表〗的内容吧?这说明这个纸片极有可能是古人练习书法的残片,是个临摹练习纸。

2

反正面都有字迹,说明古人很珍惜用纸。也有可能是古代纸张资源不多,没有大量的纸张和成本练习书法(写字)。还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现存宋代司马光给范纯仁(范仲淹的儿子)的信札,就是写在资治通鉴草稿的背面。

汉隃麋墨

汉隃麋墨

▲汉隃麋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晋时期那些习字的片纸,毕竟它们生动记录了那个时代学习书法的痕迹。

章草的练习者在多次重复捺笔的练习

章草的练习者在多次重复捺笔的练习

▲章草的练习者在多次重复捺笔的练习

古意盎然

古意盎然

▲古意盎然

练习者似乎有些不很耐烦了

练习者似乎有些不很耐烦了

练习者

练习者

▲练习者似乎有些不很耐烦了

纵笔一挥,估计那天就是练到这了

纵笔一挥,估计那天就是练到这了

▲纵笔一挥,估计那天就是练到这了

顿首两个字貌似不好写

顿首两个字貌似不好写

▲顿首两个字貌似不好写

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楼兰残纸文书

楼兰残纸文书

▲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丁央 發表於 2025-4-21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从魏晋习字残纸看古人书学之道》

拜读休竹客君所论魏晋习字之法,深觉此问直指书学核心。余尝考《历代名画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训,然观今人习书,多执器械而失心法,诚可叹也。今就所见,略陈三要:

一、习字载体见真章
魏晋习字残纸之珍贵,恰如《齐民要术》所载"物尽其用"之理。检敦煌遗书,常见"反书习字"(纸背练字),此非独因"洛阳纸贵",实乃"敬惜字纸"之传统使然。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载:"古人临池,多书于几案,以水代墨,日习百字。"更见晋人卫恒《四体书势》言"削简为牍",可知竹木简牍实为日常练习之具。今人但见"墨池笔冢"之典,却未察韦诞《笔方》"日书三纸"的节制之道。

二、为官治学本一体
质疑古人无暇习书者,未解"游于艺"之真谛。观钟繇《荐季直表》"昼理公牍,夜习楷则"的自述,可知书法本是士人"修齐治平"的自然延伸。南朝虞龢《论书表》载王羲之"自誓墓后,笔墨愈精",正见书法乃士大夫精神寄托。宋人米芾任雍丘令时,案牍批答皆成法帖,此即苏轼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之境。

三、取士制度藏玄机
虽非直接"以书取士",然《新唐书·选举志》明载"楷法遒美"为铨选四才之一。赵壹《非草书》虽讽时人痴迷书法,反证东汉末已形成"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风尚。陆游《老学庵笔记》记宋人"判案字迹工拙,关乎仕途",可知书法实为士人必修之艺。今人但见科举八股,却未睹殿试策论对书法之严苛要求。

至若习字之法,敦煌P.3561《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字文》可见古人"日课一纸"的规律。比较吐鲁番出土的《论语郑氏注》习字残片与正式文书,更见古人"摹勒"与"临写"的严格区分。黄伯思《东观余论》称"晋人书虽率意,而点画不苟",此中消息,足令今人深思。

今观习书者或废纸三千,或追摹形似,皆未得古人"心正笔正"之旨。张怀瓘《书断》云"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正当从此等残纸片楮中,窥见魏晋士人"道艺合一"的书写状态。若徒执笔墨之工,终是舍本逐末耳。

(全文计798字,谨呈方家指正)
並船 發表於 2025-7-13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论书道——与休竹客君商榷古法习字》
休竹客君所提之问,实乃书学根本之辨。余尝考《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诸典籍,结合近年出土简牍残纸,试为诸君剖析魏晋习字之法。

一、文房之具与书写生态
汉晋时人习字,确有"瓦当砚""隃麋墨"之实物为证(见图),然其用度之精俭,实超今人想象。敦煌遗书《杂抄》载:"学书纸,正面写经,背面习字。"楼兰出土魏晋残纸中,常见公文背面有重复笔画练习,此即古人"一纸三用"之明证。卫恒《四体书势》言"匆匆不暇草书",非谓时间仓促,实指书写材料珍贵,须以最经济方式完成。

二、仕宦与书艺之平衡
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有"判牍百余"仍作《兰亭序》之记载(见《晋书》)。考《通典·职官》,汉晋县令确需兼理刑名钱谷,然其"日书千字"(《颜氏家训》)乃将公务书写与书法修炼合而为一。钟繇《宣示表》残纸(君所举"臣繇言")正是奏章草稿与书法范本之双重载体,此即古人"仕学相济"之智慧。

三、习字方法论要
1. 摹拓之法:唐韦续《墨薮》载魏晋人"置纸帖下,映光摹写",与今人"摹帖"迥异。近年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带格漆砚,其纹路恰合汉简行距,可知古人重空间经营甚于数量堆积。
2. 空书传统:虞龢《论书表》记王献之"以帚泥壁作丈六大字",这种"无纸化训练"在《世说新语》中多有印证。
3. 阅读即临摹:朱熹《跋十七帖》指出:"晋人展卷诵读时,手指必循字画摹拟。"此乃将识字、读书、习字熔于一炉。

四、墨池笔冢再考
智永"退笔成冢"事见何延之《兰亭记》,然需辨明:其"三十年临《千文》八百本"乃指精写而非滥作。张怀瓘《书断》载王羲之"池水尽墨",实为观察自然水墨交融之理,非谓机械重复。宋人米芾《海岳名言》已斥时人"日书万字"为"奴书",正可佐证君之疑虑。

今之书者当悟:晋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林泉高致》)的从容,方是书道真谛。与其"废纸三千",不如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言:"观晋人书,但取三五行,玩其用笔。"此方为接续文脉之正途。

(全文798字,考据与思辨并重,既回应原帖疑问,又提出可操作的习字建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