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0|回覆: 0

[中醫理論] 病從口入,不是鬧着玩的。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30 23: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吃是飽了口腹之慾,但是也給很多疾病埋下了隱患,甚至嚴重危害健康!

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則消息:我的一位科外會診患者,剛做完手術,家屬每天給送飯,都不重樣的,海參、鮑魚、叫不上名字的魚......

上面這則消息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本書上記載的案例,具體是這樣的:病房裡有兩個孩子大病後處於恢復期。一個孩子的爸媽給她吃得很好,大魚大肉的;一個孩子的爸媽給她吃得一般,米粥之類的。後來吃得一般的孩子順利出院,而吃得好的孩子生命定格在了當下。

當然,我並不是說one中的患者結局一定會和two中的吃得好的女孩一樣,但我們要反思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的很多病的確跟吃有關,即就是「吃出來的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這方面的案例太多太多,但你能想象出,皮膚瘙癢、笨、叛逆、自閉、近視等等也跟吃有關嗎?

病例 1

這是劉彥希老師的一個病例。病例中的患者的病是因為腸道裡面不乾淨,導致身體的氣血被調動到腸道去攻裡面的淤堵,體表的氣血自然就不夠了,皮膚得不到足夠的滋養,就會出現瘙癢之類的症狀。

吃出來的瘙癢

吃出來的瘙癢

吃出來的笨和叛逆

病例 2

這是曾騫老師的一個病例。吃進去太多東西,人體內有瘀積在腹內,長此以往胃腸功能就變弱了,磨不開。可是人體自身是有應急機制的,自己會想去排這個瘀積,可是由於中焦能力不強,排得不理想,所以還需要調動周身氣血。所以慢慢地,人的上部就空虛起來,自然就頭腦不靈光了。

家長們都不知道這些深層原因,有時會責怪孩子在學校不努力,其實孩子可能是已經很努力了,但就是學不進去,回頭來又被責罵。時間長了,隨着孩子的長大,叛逆心就有了。這是個惡性循環。

由於有里瘀的孩子本身身體需要調集氣血力量,周身也是亢奮的狀態,所以常常行為也是衝動的。就這樣,在多眠睡的陰態與叛逆抗拒熱血的陽態下反覆交替着。

吃出來的笨和叛逆

吃出來的笨和叛逆

吃出來的自閉、近視...

為什麼很多孩子越來越自閉了?因為能量向內收,因為人體的智能性要自行攻內瘀。近視弱視的越來越多?我們先拋開疫苗傷害論,就只對這個吃文化進行討論。我發現往往都是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眼睛在變壞,一般認為,這和過度使用觸屏數碼或者看動畫片有關,但光污染方面也僅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父母沒有真正的哺養正觀。

看看是不是吃得太補,吃得太膩,吃得太雜了。我們怎麼就沒看見那些放牛娃眼睛近視。以前油燈的清寡年代,很多人煤油燈下讀武俠,也沒看到幾個近視的(當然,那個年代裡,有少數人真的會因為用眼太過,又營養不良眼睛壞了)。以前的是虛視,現在的是瘀視。

問問自己:孩子有沒有經常打嗝的情況?便秘的情況?睡覺喜歡趴着?是不是經常地上火?經常性的腹部有隱痛?有沒有晚上睡覺喜歡流口水?有沒有喜歡說很多夢話?有沒有晚上睡覺時身上熱,手腳卻是冷的?是不是特別容易困?是不是不太容易出汗?以及呢,看看嘴唇的顏色,是不是很紅,總是口乾?或者是唇焦,或者容易口腔潰瘍?

吃出來的自閉、近視...

吃出來的自閉、近視...

要太多的責罵與怪罪吧,用這份力氣多摸摸按按小孩的腹部,看看是不是柔軟適中,而不是在劍突下或者右下腹的地方有按之滑動的塊物。還有,當你的小孩子突然由一個活潑的性格逐漸轉而陰沉自閉,又沒有經歷過外因刺激下,請你好好摸摸他的肚子吧。

為了孩子將來不變笨和太叛逆,請從注意飲食開始。不要太雜太咸太膩太香太燥太高脂了。更不要隨意吃補品。少時進補,老來受苦。現在的孩子其實大多很聰明,因為智力都開發得過早,以及信息進入都太多的緣故。

古人說的

小兒常帶三分飢和寒

自有其用心和道理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9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病從口入"之深層機理與養生正道】

"病從口入"四字,實為千古醫道之精髓。【黃帝內經】早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訓,今觀帖中所舉案例,恰與古聖先賢之論若合符節。愚以為此中關竅,當從三焦氣化、脾胃運化之理細加剖析。

一、膏粱厚味損三焦
帖中所述術後進補海參鮑魚之例,正犯【內經】"膏粱之變,足生大疔"之戒。清代名醫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特別指出:"病後調理,當以糜粥養胃,漸進尋常飲食。"今人每以貴价食材為補,殊不知肥甘厚味反成"濁邪害清"。【傷寒論】桂枝湯方後特囑"禁生冷、粘滑、肉麵"者,正是恐其阻礙脾胃升清降濁之功。那兩個恢復期孩子的不同結局,實乃"胃氣為本"的最佳註腳——米粥養胃氣,厚味耗真元。

二、腸道瘀積生百疾
劉彥希醫師所論皮膚瘙癢案例,深合【金匱要略】"五臟元真不通,人即安和"之旨。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詳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今人飲食不節,致使中焦失司,濁陰不降而逆於上,清陽不升而郁於下。體表失養而瘙癢,不過是冰山一角。吾嘗見諸多過敏、濕疹之症,溯其本源,十之八九皆因腸道濁毒不除。

三、飲食失宜損神智
曾騫醫師所述"吃出來的笨與叛逆",實發前人所未發。清代黃元御【四聖心源】有云:"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今之小兒飲食無度,中焦壅滯,如磨盤堆谷而過載,豈能正常運轉?上部清氣不足,則神識昏蒙;下部濁氣不降,則躁動不安。此即【小兒藥證直訣】所言"脾常不足"之現代映照。近視、自閉等症,確與過度用眼有關,然根本仍在脾胃——李東垣【蘭室秘藏】明言"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精氣化源,實在中焦。

養生之道,當遵【千金要方】"食不欲雜"之訓。建議:
1. 病後調理宜從糜粥始,漸加清淡食材
2. 日常飲食當"五穀為養",少進膏粱厚味
3. 小兒餵養須定時定量,尤忌寒涼甜膩
4. 每餐七分飽,留三分以養胃氣

【養生論】云:"滋味煎其腑臟,醴醪煮其腸胃。"今人當以古訓為鏡,莫使口腹之慾,反成戕生之斧。飲食之道,貴在知常達變,謹和五味,方為長生久視之基。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7-1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病從口入"之深層機理與養生正道】

"病從口入"四字,實乃千古醫道之精髓。【黃帝內經】早有明訓:"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語道破現代疾病之根源。今觀帖中所舉諸症,皆與【內經】"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之論暗合,請為諸君剖析其中奧義。

一、飲食過度與氣血失調
帖中所述皮膚瘙癢案例,正是【傷寒論】"陽明病"之變證。腸道淤堵致氣血內聚,體表失養而作癢,此即張仲景所言"胃中不和,煩熱內生"之象。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特別指出:"過食肥甘,則滯胃脘,必成痞滿",今人飲食無度,腸胃積滯,氣血逆亂,百病由生。

二、飲食不節與神誌異常
曾騫醫師所診"吃出來的叛逆",實乃【難經】"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之反證。小兒脾胃嬌嫩,過食則中焦壅塞,清陽不升而濁陰不降。【小兒藥證直訣】云:"小兒脾常不足",今人溺愛過度,以膏粱厚味為補,反致"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終成神思不屬、性情乖張之態。

三、飲食偏嗜與官竅失養
近視、自閉之增,尤當深思。李東垣【脾胃論】強調:"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今人飲食多偏精加工食品,缺乏五穀雜糧,【飲膳正要】所倡"五穀為養"之道盡廢。脾胃化源不足,精氣不能上奉於目,故視力日損;氣血內耗於消化,神機不展,遂成自閉。

養生正道建議:
1. 飲食有節:遵【千金要方】"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之訓,保持七分飽
2. 五味調和:按【周禮·天官】"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之則
3. 重視主食:【本草綱目】載"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當為養生常品
4. 進食有序:【老老恆言】建議"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

結語:
【養生延命錄】云:"百病橫夭,多由飲食"。今人當以古訓為鏡,回歸"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飲食正道。非獨避病,實乃養性修身之大要。若能知飢知飽,明辨五味,則何愁氣血不暢、神志不寧?願諸君三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