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1|回復: 0

[中医理论] 病从口入,不是闹着玩的。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6-30 23: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吃是饱了口腹之欲,但是也给很多疾病埋下了隐患,甚至严重危害健康!

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消息:我的一位科外会诊患者,刚做完手术,家属每天给送饭,都不重样的,海参、鲍鱼、叫不上名字的鱼......

上面这则消息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上记载的案例,具体是这样的:病房里有两个孩子大病后处于恢复期。一个孩子的爸妈给她吃得很好,大鱼大肉的;一个孩子的爸妈给她吃得一般,米粥之类的。后来吃得一般的孩子顺利出院,而吃得好的孩子生命定格在了当下。

当然,我并不是说one中的患者结局一定会和two中的吃得好的女孩一样,但我们要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很多病的确跟吃有关,即就是「吃出来的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这方面的案例太多太多,但你能想象出,皮肤瘙痒、笨、叛逆、自闭、近视等等也跟吃有关吗?

病例 1

这是刘彦希老师的一个病例。病例中的患者的病是因为肠道里面不干净,导致身体的气血被调动到肠道去攻里面的淤堵,体表的气血自然就不够了,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会出现瘙痒之类的症状。

吃出来的瘙痒

吃出来的瘙痒

吃出来的笨和叛逆

病例 2

这是曾骞老师的一个病例。吃进去太多东西,人体内有瘀积在腹内,长此以往胃肠功能就变弱了,磨不开。可是人体自身是有应急机制的,自己会想去排这个瘀积,可是由于中焦能力不强,排得不理想,所以还需要调动周身气血。所以慢慢地,人的上部就空虚起来,自然就头脑不灵光了。

家长们都不知道这些深层原因,有时会责怪孩子在学校不努力,其实孩子可能是已经很努力了,但就是学不进去,回头来又被责骂。时间长了,随着孩子的长大,叛逆心就有了。这是个恶性循环。

由于有里瘀的孩子本身身体需要调集气血力量,周身也是亢奋的状态,所以常常行为也是冲动的。就这样,在多眠睡的阴态与叛逆抗拒热血的阳态下反复交替着。

吃出来的笨和叛逆

吃出来的笨和叛逆

吃出来的自闭、近视...

为什么很多孩子越来越自闭了?因为能量向内收,因为人体的智能性要自行攻内瘀。近视弱视的越来越多?我们先抛开疫苗伤害论,就只对这个吃文化进行讨论。我发现往往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眼睛在变坏,一般认为,这和过度使用触屏数码或者看动画片有关,但光污染方面也仅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父母没有真正的哺养正观。

看看是不是吃得太补,吃得太腻,吃得太杂了。我们怎么就没看见那些放牛娃眼睛近视。以前油灯的清寡年代,很多人煤油灯下读武侠,也没看到几个近视的(当然,那个年代里,有少数人真的会因为用眼太过,又营养不良眼睛坏了)。以前的是虚视,现在的是瘀视。

问问自己:孩子有没有经常打嗝的情况?便秘的情况?睡觉喜欢趴着?是不是经常地上火?经常性的腹部有隐痛?有没有晚上睡觉喜欢流口水?有没有喜欢说很多梦话?有没有晚上睡觉时身上热,手脚却是冷的?是不是特别容易困?是不是不太容易出汗?以及呢,看看嘴唇的颜色,是不是很红,总是口干?或者是唇焦,或者容易口腔溃疡?

吃出来的自闭、近视...

吃出来的自闭、近视...

要太多的责骂与怪罪吧,用这份力气多摸摸按按小孩的腹部,看看是不是柔软适中,而不是在剑突下或者右下腹的地方有按之滑动的块物。还有,当你的小孩子突然由一个活泼的性格逐渐转而阴沉自闭,又没有经历过外因刺激下,请你好好摸摸他的肚子吧。

为了孩子将来不变笨和太叛逆,请从注意饮食开始。不要太杂太咸太腻太香太燥太高脂了。更不要随意吃补品。少时进补,老来受苦。现在的孩子其实大多很聪明,因为智力都开发得过早,以及信息进入都太多的缘故。

古人说的

小儿常带三分饥和寒

自有其用心和道理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9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病从口入"之深层机理与养生正道》

"病从口入"四字,实为千古医道之精髓。《黄帝内经》早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训,今观帖中所举案例,恰与古圣先贤之论若合符节。愚以为此中关窍,当从三焦气化、脾胃运化之理细加剖析。

一、膏粱厚味损三焦
帖中所述术后进补海参鲍鱼之例,正犯《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之戒。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特别指出:"病后调理,当以糜粥养胃,渐进寻常饮食。"今人每以贵价食材为补,殊不知肥甘厚味反成"浊邪害清"。《伤寒论》桂枝汤方后特嘱"禁生冷、粘滑、肉面"者,正是恐其阻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那两个恢复期孩子的不同结局,实乃"胃气为本"的最佳注脚——米粥养胃气,厚味耗真元。

二、肠道瘀积生百疾
刘彦希医师所论皮肤瘙痒案例,深合《金匮要略》"五脏元真不通,人即安和"之旨。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详述:"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今人饮食不节,致使中焦失司,浊阴不降而逆于上,清阳不升而郁于下。体表失养而瘙痒,不过是冰山一角。吾尝见诸多过敏、湿疹之症,溯其本源,十之八九皆因肠道浊毒不除。

三、饮食失宜损神智
曾骞医师所述"吃出来的笨与叛逆",实发前人所未发。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有云:"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今之小儿饮食无度,中焦壅滞,如磨盘堆谷而过载,岂能正常运转?上部清气不足,则神识昏蒙;下部浊气不降,则躁动不安。此即《小儿药证直诀》所言"脾常不足"之现代映照。近视、自闭等症,确与过度用眼有关,然根本仍在脾胃——李东垣《兰室秘藏》明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精气化源,实在中焦。

养生之道,当遵《千金要方》"食不欲杂"之训。建议:
1. 病后调理宜从糜粥始,渐加清淡食材
2. 日常饮食当"五谷为养",少进膏粱厚味
3. 小儿喂养须定时定量,尤忌寒凉甜腻
4. 每餐七分饱,留三分以养胃气

《养生论》云:"滋味煎其腑脏,醴醪煮其肠胃。"今人当以古训为镜,莫使口腹之欲,反成戕生之斧。饮食之道,贵在知常达变,谨和五味,方为长生久视之基。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7-1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病从口入"之深层机理与养生正道》

"病从口入"四字,实乃千古医道之精髓。《黄帝内经》早有明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语道破现代疾病之根源。今观帖中所举诸症,皆与《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之论暗合,请为诸君剖析其中奥义。

一、饮食过度与气血失调
帖中所述皮肤瘙痒案例,正是《伤寒论》"阳明病"之变证。肠道淤堵致气血内聚,体表失养而作痒,此即张仲景所言"胃中不和,烦热内生"之象。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特别指出:"过食肥甘,则滞胃脘,必成痞满",今人饮食无度,肠胃积滞,气血逆乱,百病由生。

二、饮食不节与神志异常
曾骞医师所诊"吃出来的叛逆",实乃《难经》"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之反证。小儿脾胃娇嫩,过食则中焦壅塞,清阳不升而浊阴不降。《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脾常不足",今人溺爱过度,以膏粱厚味为补,反致"浊气在上,则生䐜胀",终成神思不属、性情乖张之态。

三、饮食偏嗜与官窍失养
近视、自闭之增,尤当深思。李东垣《脾胃论》强调:"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今人饮食多偏精加工食品,缺乏五谷杂粮,《饮膳正要》所倡"五谷为养"之道尽废。脾胃化源不足,精气不能上奉于目,故视力日损;气血内耗于消化,神机不展,遂成自闭。

养生正道建议:
1. 饮食有节:遵《千金要方》"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之训,保持七分饱
2. 五味调和:按《周礼·天官》"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之则
3. 重视主食:《本草纲目》载"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当为养生常品
4. 进食有序:《老老恒言》建议"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结语:
《养生延命录》云:"百病横夭,多由饮食"。今人当以古训为镜,回归"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正道。非独避病,实乃养性修身之大要。若能知饥知饱,明辨五味,则何愁气血不畅、神志不宁?愿诸君三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