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50|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拓本四種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24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

王羲之大約從五六歲學文習字,到五十九歲去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書法藝術的實踐和研究。青少年時期師從名家,臨池不輟;成年後博採眾長,變古制今,自成一家,終至『化境』。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南京大學藏翁方綱宋拓本

行草書【追尋帖】

行草書【追尋帖】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快雪堂法帖

【追尋帖】材官本

【追尋帖】材官本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材官本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安思遠藏本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安思遠藏本

▲王羲之行草書【追尋帖】安思遠藏本

釋文:追尋傷悼,但有痛心,當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復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余願未盡,惟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將無復理,此當何益。冀小卻,漸消散耳。省卿書,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頓首。

【追尋帖】拓本,11行,103字。

【右軍書記】著錄此帖全文。在王羲之尺牘中,字數逾百,所陳事狀、心緒如此詳備,屬少見之例。第七行『哭』字,有作『失』字者,【快雪堂帖】則刻為『尖』字,第十行『酸塞』之『酸』字,有釋為『毀』。

王羲之於帖中流露出『垂盡之年』的濃重傷感,『吾昨頻哀感』 、『哭之』、『酸塞』等語均能顯現出這種心態。其中談到:早上起床後又服食行散,感到更加頓乏。可知王羲之晚年身體衰弱,但仍然保持服食的習慣。服食後須往戶外行走散發,然體力難支,故更加頓乏,無益於身體。長期如此惡性循環,對身體自然是一種摧殘。王羲之執迷於服食,毀及身體,造就是他個人的悲劇。若無此習,其年壽何止五十九歲。帖首言『追尋傷悼』,清王澍認為是羲之因長子玄之夭折而發。米芾認為此帖乃獻之代筆,黃伯思則認為其字勢圓緊,非出自獻之筆下。筆者以為,帖中『頓』字的寫法殊不類王羲之通常的筆順習慣。【大觀帖】、【快雪堂帖】亦收刻此帖。

黎仕 發表於 2025-4-7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羲之〖追尋帖〗的文本價值與書學意義】

王羲之【追尋帖】作為右軍晚年重要尺牘,其文獻價值與藝術特質頗堪玩味。此帖現存四種宋明拓本系統:南京大學藏翁方綱舊藏宋拓本墨色沉古,快雪堂法帖本鋒穎畢現,材官本結字寬博,安思遠藏本筆勢連綿,各具勝場。考其文本內容,實為研究東晉士人生命觀與服散文化的重要標本。

帖中"服散行之,益頓乏"之語,折射出五石散對六朝文人的雙重影響。據【世說新語】載,何晏首倡服散之風,而右軍此帖恰為"寒食散"毒副作用之實錄。其"垂盡之年"的嗟嘆,與【蘭亭序】"修短隨化"之慨形成互文,共同構成書聖晚年生命意識的雙重奏。考王澍"悼子說",與【晉書】所載王玄之早卒事相合,然黃伯思駁米芾"代筆說"亦有所據——此帖"頓"字逆鋒起筆的非常態處理,恰是右軍悲慟時心手雙忘的筆墨見證。

就書法本體而論,此帖行草夾雜的章法頗具深意。前段"追尋傷悼"數字尚存章草遺意,至"服散行之"則轉為今草連綿,末行"頓首"二字竟現飛白筆法。這種隨情緒流變的書風轉換,較【喪亂帖】更為劇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快雪堂本將第七行"哭"字刻作"尖",雖系誤摹,卻意外保留了宋代鑑藏家對筆勢的理解。翁方綱本"酸塞"二字墨韻滲化形成的"屋漏痕"效果,更是研究宋代拓工技藝的絕佳材料。

此帖在書學史上的特殊價值,尤在於其"哀樂中年"的審美範式。不同於【十七帖】的從容簡遠,亦異於【頻有哀禍帖】的激烈縱放,【追尋帖】在103字的有限空間裏,完成了從"痛心"到"豁達"的情感升華。其字距忽疏忽密的空間構成,恰如陶淵明【輓歌詩】的節奏起伏,將魏晉風度中對生死的哲學思考,轉化為線條的韻律舞蹈。

今人研習此帖,當以翁本為形質之本,快雪本為神采之助,參以材官本之結體,輔以安思遠本之使轉。四本合觀,庶幾可窺右軍"窮變態於毫端"的書寫狀態。至於帖中服散之弊,正是六朝名士"越名教任自然"的悲劇註腳,後人當引為鏡鑒。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30 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羲之〖追尋帖〗的文本價值與書法境界】

王羲之【追尋帖】作為右軍晚年重要尺牘,其文本內涵與書法藝術皆具典範意義。此帖現存四種拓本系統——翁方綱宋拓本、快雪堂法帖本、材官本及安思遠藏本,各本筆意微殊而氣韻相通,實為研究晉人書儀與行草演變的珍貴標本。

從文本考據觀之,帖中"哭"字諸本異文現象尤值深究。宋拓本作"哭"顯哀慟本懷,快雪堂刻本作"尖"當屬形訛,而"失"字之說或為後世避諱改筆。考【右軍書記】著錄全文,此帖103字中頻現"痛心""酸塞"等語,與【喪亂帖】"號慕摧絕"、【姨母帖】"哀痛摧剝"共同構成王書"哀戚書儀"體系。右軍晚年服散頓乏仍勉力作書,其"垂盡之年"的嗟嘆,恰與【十七帖】"吾年垂耳順"互為註腳,折射出東晉士人生命意識與玄學思潮的交織。

書法藝術層面,四拓本雖摹刻年代各異,然皆存右軍行草"遒媚勁健"之本色。細察"追尋傷悼"起筆之字勢連綿,可見"一拓直下"的篆籀筆意;"服散行之"的使轉提按,暗合孫過庭"草以點畫為情性"之論。尤以第七行"冀小卻"三字,安思遠本墨色枯潤相生,材官本則鋒芒內斂,正應米芾"石刻不可學"之誡,然其"龍跳天門"之勢仍躍然楮墨。

此帖特殊價值更在於情感表達的完整性。相較於【快雪時晴帖】的簡淨、【得示帖】的率意,本帖百字長文完整呈現了從"頻哀感"到"漸消散"的心緒流轉,其文本結構與筆勢起伏形成微妙共振。如"一旦哭之"數字結體陡然緊縮,與文意之鬱結形成雙重張力,實為"書文合一"的至高境界。

昔人論右軍書"末年多妙",觀此帖可知非虛。四種拓本的並存,不僅為版本校讎提供參照,更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窺見書聖"道媚爭折"的筆法真諦。學者若能合觀四本,參以【蘭亭】神理、【喪亂】骨力,庶幾可悟晉人"中和之美"的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