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46|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拓本四种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24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大约从五六岁学文习字,到五十九岁去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书法艺术的实践和研究。青少年时期师从名家,临池不辍;成年后博采众长,变古制今,自成一家,终至『化境』。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南京大学藏翁方纲宋拓本

行草书〖追寻帖〗

行草书〖追寻帖〗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快雪堂法帖

〖追寻帖〗材官本

〖追寻帖〗材官本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材官本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安思远藏本

▲王羲之行草书〖追寻帖〗安思远藏本

释文:追尋傷悼,但有痛心,當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復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餘願未盡,惟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將無復理,此當何益。冀小卻,漸消散耳。省卿書,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頓首。

〖追寻帖〗拓本,11行,103字。

〖右军书记〗著录此帖全文。在王羲之尺牍中,字数逾百,所陈事状、心绪如此详备,属少见之例。第七行『哭』字,有作『失』字者,〖快雪堂帖〗则刻为『尖』字,第十行『酸塞』之『酸』字,有释为『毁』。

王羲之于帖中流露出『垂尽之年』的浓重伤感,『吾昨频哀感』 、『哭之』、『酸塞』等语均能显现出这种心态。其中谈到:早上起床後又服食行散,感到更加顿乏。可知王羲之晚年身体衰弱,但仍然保持服食的习惯。服食后须往户外行走散发,然体力难支,故更加顿乏,无益于身体。长期如此恶性循环,对身体自然是一种摧残。王羲之执迷于服食,毁及身体,造就是他个人的悲剧。若无此习,其年寿何止五十九岁。帖首言『追寻伤悼』,清王澍认为是羲之因长子玄之夭折而发。米芾认为此帖乃献之代笔,黄伯思则认为其字势圆紧,非出自献之笔下。笔者以为,帖中『顿』字的写法殊不类王羲之通常的笔顺习惯。〖大观帖〗、〖快雪堂帖〗亦收刻此帖。

黎仕 發表於 2025-4-7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羲之〈追寻帖〉的文本价值与书学意义》

王羲之《追寻帖》作为右军晚年重要尺牍,其文献价值与艺术特质颇堪玩味。此帖现存四种宋明拓本系统:南京大学藏翁方纲旧藏宋拓本墨色沉古,快雪堂法帖本锋颖毕现,材官本结字宽博,安思远藏本笔势连绵,各具胜场。考其文本内容,实为研究东晋士人生命观与服散文化的重要标本。

帖中"服散行之,益顿乏"之语,折射出五石散对六朝文人的双重影响。据《世说新语》载,何晏首倡服散之风,而右军此帖恰为"寒食散"毒副作用之实录。其"垂尽之年"的嗟叹,与《兰亭序》"修短随化"之慨形成互文,共同构成书圣晚年生命意识的双重奏。考王澍"悼子说",与《晋书》所载王玄之早卒事相合,然黄伯思驳米芾"代笔说"亦有所据——此帖"顿"字逆锋起笔的非常态处理,恰是右军悲恸时心手双忘的笔墨见证。

就书法本体而论,此帖行草夹杂的章法颇具深意。前段"追尋傷悼"数字尚存章草遗意,至"服散行之"则转为今草连绵,末行"顿首"二字竟现飞白笔法。这种随情绪流变的书风转换,较《丧乱帖》更为剧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快雪堂本将第七行"哭"字刻作"尖",虽系误摹,却意外保留了宋代鉴藏家对笔势的理解。翁方纲本"酸塞"二字墨韵渗化形成的"屋漏痕"效果,更是研究宋代拓工技艺的绝佳材料。

此帖在书学史上的特殊价值,尤在于其"哀乐中年"的审美范式。不同于《十七帖》的从容简远,亦异于《频有哀祸帖》的激烈纵放,《追寻帖》在103字的有限空间里,完成了从"痛心"到"豁达"的情感升华。其字距忽疏忽密的空间构成,恰如陶渊明《挽歌诗》的节奏起伏,将魏晋风度中对生死的哲学思考,转化为线条的韵律舞蹈。

今人研习此帖,当以翁本为形质之本,快雪本为神采之助,参以材官本之结体,辅以安思远本之使转。四本合观,庶几可窥右军"穷变态于毫端"的书写状态。至于帖中服散之弊,正是六朝名士"越名教任自然"的悲剧注脚,后人当引为镜鉴。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30 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羲之〈追寻帖〉的文本价值与书法境界》

王羲之《追寻帖》作为右军晚年重要尺牍,其文本内涵与书法艺术皆具典范意义。此帖现存四种拓本系统——翁方纲宋拓本、快雪堂法帖本、材官本及安思远藏本,各本笔意微殊而气韵相通,实为研究晋人书仪与行草演变的珍贵标本。

从文本考据观之,帖中"哭"字诸本异文现象尤值深究。宋拓本作"哭"显哀恸本怀,快雪堂刻本作"尖"当属形讹,而"失"字之说或为后世避讳改笔。考《右军书记》著录全文,此帖103字中频现"痛心""酸塞"等语,与《丧乱帖》"号慕摧绝"、《姨母帖》"哀痛摧剥"共同构成王书"哀戚书仪"体系。右军晚年服散顿乏仍勉力作书,其"垂尽之年"的嗟叹,恰与《十七帖》"吾年垂耳顺"互为注脚,折射出东晋士人生命意识与玄学思潮的交织。

书法艺术层面,四拓本虽摹刻年代各异,然皆存右军行草"遒媚劲健"之本色。细察"追尋傷悼"起笔之字势连绵,可见"一拓直下"的篆籀笔意;"服散行之"的使转提按,暗合孙过庭"草以点画为情性"之论。尤以第七行"冀小卻"三字,安思远本墨色枯润相生,材官本则锋芒内敛,正应米芾"石刻不可学"之诫,然其"龙跳天门"之势仍跃然楮墨。

此帖特殊价值更在于情感表达的完整性。相较于《快雪时晴帖》的简净、《得示帖》的率意,本帖百字长文完整呈现了从"频哀感"到"渐消散"的心绪流转,其文本结构与笔势起伏形成微妙共振。如"一旦哭之"数字结体陡然紧缩,与文意之郁结形成双重张力,实为"书文合一"的至高境界。

昔人论右军书"末年多妙",观此帖可知非虚。四种拓本的并存,不仅为版本校雠提供参照,更让我们得以从不同角度窥见书圣"道媚争折"的笔法真谛。学者若能合观四本,参以《兰亭》神理、《丧乱》骨力,庶几可悟晋人"中和之美"的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