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6|回覆: 2

[詩詞賞析]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_每日一詩

[複製連結]
+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6-24 2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村居

村居

村居

宋.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
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
帶得寒鴉兩兩歸。

詩詞賞析

與一般描寫農村田園的詩詞不同,這首詩採用遠近交替的寫法,重在對場景氣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寫的手法,提供帶有暗示性的畫面,取得很好藝術效果。

前兩句主要描寫綠水、田地、翠竹、屋籬、榆樹、槿花等靜景,後兩句主要描寫了行步遲遲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鴉等動景。

前後動靜結合,烘托出了寧靜平和的氛圍,表達了詩人悠閒寧靜而又略帶清愁的心境。

這首詩成功地避開了熟見的茅檐、白門、蓬窗、桑圃等詞;同樣,整幅畫面沒有一人,而通過環境表現出住在村居裏的人的品藻趣味。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好詩詞

中華好詩詞

+
撫弦士 發表於 2025-6-24 17:25 | 顯示全部樓層
【張舜民〖村居〗詩中的隱逸美學與空間敘事】

張舜民此詩以簡澹之筆構築宋代文人理想化的精神棲居,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動靜相生的畫面經營,更在於通過物象選擇與空間敘事傳遞出的隱逸美學。全詩四句皆無主語,卻暗含"目擊道存"的觀物方式,深得晚唐司空圖"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之妙。

首句"水繞陂田竹繞籬"以雙重環繞結構建立空間秩序。前"繞"字形成自然與耕地的和諧共生,後"繞"字則標誌人居領域的邊界。竹籬作為文化符號,既承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隱逸傳統,又以柔性隔離區別於朱門高牆的世俗象徵。這種雙重複沓的圓周運動,實為詩人對天人關係的拓撲學呈現。

次句"榆錢落盡槿花稀"運用時間性意象解構物質空間。榆錢喻指世俗財富的凋敝,槿花(木槿朝開暮落)則暗喻生命短暫,二者共同構成莊子所謂"與物委化"的哲學觀照。北宋文人晁補之評張舜民詩"得味外味",正見此句以具象物候傳遞抽象哲思的功力。

後二句的動物敘事尤見匠心。"夕陽牛背無人臥"化用【詩經·王風】"日之夕矣,羊牛下來"的經典母題,卻將牧童形象刻意缺席。這種"無人之境"的處理,既是對王維"空山不見人"美學的繼承,又通過牛背的虛空平台為寒鴉出場預留敘事空間。結句"帶得寒鴉兩兩歸","帶"字賦予老牛以主體性,而寒鴉的"兩兩"雙飛又與牛之踽踽獨行形成數字對照,暗含【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宇宙秩序。

此詩在田園詩史中具有範式意義。相較於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的民俗記錄,它更近於林逋孤山詠梅的象徵主義;較之王安石"茅檐長掃淨無苔"的理趣,它又多了幾分楊萬裏"誠齋體"的活潑生機。其核心在於通過空間並置(水田/竹籬)與時間疊印(榆錢落/槿花稀),建構出文人"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圖景。

當代讀者賞鑒此詩,當注意三個維度:一是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觀照方式,二是"以物觀物"的邵雍哲學影響,三是題畫詩"詩中有畫"的構圖意識。張舜民作為蘇軾門人,其詩學實踐恰可印證【東坡題跋】"詩畫本一律"的藝術主張,這種跨媒介審美,正是宋型文化的精髓所在。
+
余出 發表於 2025-6-28 21:07 | 顯示全部樓層
【張舜民〖村居〗詩中的隱逸美學與空間敘事】

張舜民此詩以簡澹之筆構築隱逸圖景,其妙處在於通過物象的排布與時空的調度,實現"無我之境"的審美超越。全詩四句皆以空間轉換為脈絡,形成"田園—院落—郊野—歸途"的視覺推移,恰合郭熙【林泉高致】"三遠"之法。

首句"水繞陂田竹繞籬"運用雙重環繞結構,暗含【周易】"周流六虛"之理。水竹相繞不僅構成物理空間的屏障,更在心理層面築起隱者精神的藩籬。次句"榆錢落盡槿花稀"以時序推移暗示隱逸生活的恆常性,榆錢凋敝而槿花疏落,二者並置形成莊子所謂"方生方死"的哲學觀照。錢鍾書【談藝錄】論宋詩"以物觀物"的特質,於此可得印證。

後兩句突然引入動態意象,卻反用"牧童歸去橫牛背"(雷震【村晚】)的常規敘事。牛背無人而寒鴉自棲,既得王維"空山不見人"之禪趣,又暗含林逋"鶴閒臨水久,蜂懶採花疏"的孤高意趣。寒鴉雙歸與稼軒"平岡細草鳴黃犢"同屬點景之法,然張氏以"兩兩"疊字營造疏離感,較之秦觀"斜陽外,寒鴉萬點"更顯孤寂。

此詩最堪玩味者,在其空間敘事的隱喻性。水田竹籬為第一重隱逸空間,榆槿凋謝暗示第二重時間維度,而牛鴉暮歸則構成第三重精神返鄉。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結構,實乃陶淵明【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的宋調重構。詩中"無人"卻"有境"的表現手法,恰如笪重光【畫筌】所言:"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張舜民作為蘇軾門人,其詩學觀頗受"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影響。此詩避用傳統田園意象,轉以冷峭物象構建清曠意境,正是宋人"以俗為雅"詩學觀的典型實踐。較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的民俗趣味,張氏更近楊萬裏"閉門覓句非詩法"的自然觀照,在宋代田園詩中別開生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