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3|回復: 0

[诗词讲座] 一天一首诗词·〖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李商隐

[複製鏈接]


瑶池

唐代: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

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

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注释

1、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3、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4、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晚唐迷信神仙之风极盛,最高统治者尤最,好几个皇帝因服丹药妄求长生而丧命。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加以生发,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诗人不作正面议论,而却以西王母心中的疑问作诘。构思巧妙,用心良苦,讽刺辛竦,韵味无穷。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18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瑶池》诗笺:李商隐的仙道讽喻与历史隐喻

李商隐《瑶池》一诗,以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相会之典为经纬,织就一幅讽喻晚唐求仙风气的精妙诗锦。此诗虽仅二十八字,然其用典之深、寄托之远,足见义山诗"沉博绝丽"之特质。

一、典故系统的三重解构
首句"瑶池阿母绮窗开"直取《穆天子传》本事,然"绮窗"意象实暗藏转折。《山海经》载西王母"豹尾虎齿",至汉武故事始化为丽人,此诗取其仙化形象,却以"开窗"动作暗示期待与落空之张力。次句"黄竹歌声动地哀"尤见匠心,穆王《黄竹诗》本为哀民之作,此处却成其仙逝之谶,使帝王求仙与民生疾苦形成尖锐对照。

"八骏日行三万里"与"何事不重来"的诘问,构成全诗最辛辣的反讽。八骏本为超越时空之象征,然纵有日行三万里之神速,终不能逾越生死大限。程梦星谓此诗"用思最深,措辞最巧",正在于将《列子·周穆王》中"神游"典故逆向运用,使长生幻想在死亡现实前轰然崩塌。

二、诗史互证的讽喻维度
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指此诗"为武宗好仙而作",确有见地。考武宗会昌年间,既宠信赵归真等道士,又频幸望仙台,终以服丹暴崩。诗中"不重来"之问,实影射"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瑶池》同题之作)的朝政现实。

然此诗寓意非止于一时一事。唐代自太宗始,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皆因丹药丧命,形成奇特的"仙丹诅咒"。义山以"穆王"代称当朝,既避时忌,又使讽刺具有历史纵深感。纪昀评"此借古刺今之体",正点明其以仙道叙事包裹政治批判的特质。

三、艺术表现的悖论美学
全诗最妙处在"不言之言"的悖论表达:
1. 以仙界写人间:瑶池绮窗本极乐之境,却弥漫"动地哀"的尘世悲音
2. 以期待写幻灭:西王母的殷切守望,反衬长生承诺的虚妄
3. 以速度写停滞:八骏日行万里与穆王永不再来形成残酷对比

此种"反面敷粉"之法,较之白居易《海漫漫》直斥"徐福文成多诳诞",更得《春秋》微婉讽喻之旨。钱锺书《谈艺录》论李商隐诗"寄托深而措辞婉",此诗可为注脚。

结语
《瑶池》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唐代服丹求仙风气的批判,更在于创造性地将神话典故转化为政治隐喻的符号系统。在"穆王何事不重来"的悠悠诘问中,既回荡着对帝王愚行的冷峻嘲讽,亦蕴含着对生命局限的深沉悲悯。这种将历史意识、哲学思考与诗艺锤炼熔于一炉的创作境界,正是李商隐在晚唐诗坛卓然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

(全文798字)
夏矛 發表於 2025-7-18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瑶池》诗笺:李商隐对求仙虚妄的微讽与史笔重构

李商隐《瑶池》一诗,以周穆王瑶池会西王母之典为枢机,实为晚唐帝王求仙风潮之镜像。全诗仅二十八字,却暗藏三重对比:神仙永恒与凡人必死之对比(绮窗开/黄竹哀)、人神契约与历史失约之对比(三年之约/何事不重来)、八骏神速与生死界限之对比(日行三万里/不重来)。程梦星谓"熔铸三端",诚为的论。

一、典源重构的批判维度
诗中"黄竹歌声"尤为关键。《穆天子传》载穆王作《黄竹诗》三章哀民,李商隐特取此典,将帝王求仙与民生疾苦并置。"动地哀"三字,既暗指穆王已死(冻人哀歌即丧钟),更影射武宗服丹暴毙之实。西王母"绮窗开"的等待,恰成对帝王"将复而野"承诺的反讽。八骏能越山川而不能越生死,此中机锋,直指晚唐五帝(宪、穆、敬、武、宣)皆因服丹殒命之荒谬。

二、诗法结构的隐喻系统
前二句"开窗"与"哀歌"形成视听对仗:瑶池绮窗的华美视觉,瞬间被黄竹歌声的凄厉听觉解构。后二句"日行三万里"的极度空间扩张,与"不重来"的永恒时间停滞构成悖论。这种张力结构,恰似道教"冲举飞升"之说在死亡铁律前的溃败。纪昀评"末句诘问冷隽",正见其以神仙口吻质询帝王,较直斥更为诛心。

三、历史语境的微言大义
武宗王才人事尤堪玩味。史载王才人请殉武宗,与西王母"尚能复来"之问形成互文。李商隐《昭肃皇帝挽歌》"莫验昭华琯"等句,皆可与此诗同观。诗人以"何事不重来"作结,实暗用《史记·封禅书》武帝"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的妄念,揭示生死乃"道里悠远"终不可越的本质。

此诗之妙,在化用《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仙话系统时,始终保持史家"实录"精神。西王母从《汉武内传》的降真之神,蜕变为见证死亡的历史诘问者,恰是李商隐对"诗史"传统的拓展。钱锺书谓"义山用典如禅家转语",此诗正以仙家典故破仙家迷思,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典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