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25|回覆: 3

[漢服典禮] 火箭軍舉行集體漢服婚禮·着我漢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裝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6-24 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微博帳號 @央廣軍事 於大前日,即6月21日,發佈一則圖文:
【着我漢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裝!】當我身穿漢服,在軍營中邂逅身着戎裝的你,我知道,這就是愛情!奏漢樂、行結髮禮、誦讀詩經名篇,兩姓聯姻,一堂締約,珠聯璧合,天作之合。火箭軍某部101對新人集體婚禮順利舉行,他們結婚啦!轉發,祝福! (中國軍視網 )

火箭軍舉行集體漢服婚禮·着我漢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裝

火箭軍舉行集體漢服婚禮·着我漢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裝
火箭軍舉行集體漢服婚禮·着我漢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裝

漢服新娘軍裝新郞出場

漢服新娘軍裝新郞出場
漢服新娘軍裝新郞出場

軍人新郎軍嫂新娘親吻

軍人新郎軍嫂新娘親吻
軍人新郎軍嫂新娘親吻

漢服婚禮集體照

漢服婚禮集體照
漢服婚禮集體照

戎裝+漢服婚禮集體照片

戎裝+漢服婚禮集體照片
戎裝+漢服婚禮集體照片

然而,如此盛況,卻似乎仍有不甚完美之處。

微博帳號 @漢服晴空 則發文表示,又一例軍裝配『漢服』的婚禮,其實挺有意思的,可惜了衣服~如今『漢服』的名字和基本形象人們已然耳濡目染,有所知之。但多在資金等壓力下,借其象徵意義,而不注重它是否是真的漢服及相關文化。

又一例軍裝配『漢服』的婚禮,其實挺有意思的,可惜了衣服

又一例軍裝配『漢服』的婚禮,其實挺有意思的,可惜了衣服

誠然,正如@一言閬 所言:『漢服』這個詞已經耳濡目染,但漢服本身還是一樣冷門,不為人所知,除了坑內的注重形制的袍子有多少人叫的出衣服形制的名字,怕是大部分『同袍』也並不了解吧。『漢服』火了,但是『漢服』好像其實又並沒有火,火的是個殼子,是這兩個字。

堅持形制,有利於漢服的發展不致於走偏,漢圈需要這樣的執着。


但同時,漢服的發展,又確實不能局限於過小的器量,特別是作為斷絕了兩三百年歷史的文化表象,它在復興的過程中,應當逐步地提升人們的認知。


正如@小文豪李書書 所說:


影樓裝只要融入漢服元素,我理解也是廣義的漢服吧。過分糾結於某些標準,是不利於推廣的。只要對漢服接納的人足夠多,自然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漢服進行更多的研究。發展階段,打架徒然內耗,反而錯失壯大的機遇。


...將漢服作為漢民族復興的載體之一,發言也不過是希望不要拘泥於形制細節而阻礙了漢服發展...另外補充下,和服本就是延承隋唐服飾發展而來,你如果說他是廣義的漢服,我是不反對的,情感上也是很親近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懋基 發表於 2018-6-24 10: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戎裝配漢服,意義重大,千萬不要只着眼於漢服上。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微博評論 發表於 2018-6-25 00:21 | 顯示全部樓層
戎裝配漢服,意義重大,千萬不要只着眼於漢服上。
__________來自新浪微博評論︰華韻國學教育
遊客  發表於 2018-10-7 18:11
新娘穿起漢式婚服來,都成了仙女了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4-21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漢服復興運動中的形制與象徵之辨】

火箭軍集體漢服婚禮一事,實為傳統文化與現代軍旅文化交融之典範。此事引發爭議,恰折射出當代漢服運動中"形制派"與"象徵派"的深層分野,值得從文化傳承角度深入辨析。

一、禮樂文明的當代表達
【周禮·春官】載:"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此次集體婚禮行結髮禮、誦【詩經】,深得"六禮"遺韻。漢唐以降,婚禮服飾講究"玄纁制度",新婦着"純衣纁袡",新郎服"爵弁玄端"。今人以漢服配戎裝,雖非古制,然"兩姓聯姻,一堂締約"的核心精神未失。漢代鄭玄注【儀禮】云:"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形式可因時而變,其"敬慎重正"的內核亙古常新。

二、形制與象徵的辯證關係
考【後漢書·輿服志】,漢服形制本有嚴格等級規範。今人批評"形制不純"確有依據,然需知歷代服飾皆有流變。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已嘆:"古今衣服制度,其變多矣"。明代丘濬【大學衍義補】更直言:"服制隨時,不必盡同於古"。漢服復興當持"守經達權"之態,既重形制考據,亦需包容創新。軍裝配曲裾深衣,恰是傳統生命力的現代表達。

三、文化自覺的進階之路
清儒顧炎武【日知錄】論風俗:"觀衣裳而知治亂"。當代漢服運動確存在"知其美而未盡知其所以美"的現象,此乃文化復興必經階段。宋代理學家程顥有言:"須是就事上學,今人只憑地說。"建議火箭軍可效法宋代"講武禮"傳統,在後續活動中增設"釋服"環節,由禮官講解服飾淵源,使官兵既着漢服,更明漢禮。

結語:
此次婚禮猶如一面多稜鏡,既映照出傳統禮儀的現代活力,也折射出文化傳承的深層課題。昔孔子刪【詩】存【鄭】【衛】,知其不可廢也。今之漢服發展,當效聖人之通達,在形制規範與文化象徵間尋求中道。建議相關單位可與專業學術機構合作,在保留喜慶氛圍的同時,逐步完善禮儀細節,使國防建設與文化傳承相得益彰,方不負"着我漢家衣裳"的初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