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26|回复: 3

[汉服典礼] 火箭军举行集体汉服婚礼·着我汉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装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8-6-24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博帐号 @央广军事 于大前日,即6月21日,发布一则图文:
《着我汉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装!》当我身穿汉服,在军营中邂逅身着戎装的你,我知道,这就是爱情!奏汉乐、行结发礼、诵读诗经名篇,两姓联姻,一堂缔约,珠联璧合,天作之合。火箭军某部101对新人集体婚礼顺利举行,他们结婚啦!转发,祝福! (中国军视网 )

火箭军举行集体汉服婚礼·着我汉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装

火箭军举行集体汉服婚礼·着我汉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装
火箭军举行集体汉服婚礼·着我汉家衣裳,嫁你一身戎装

汉服新娘军装新郞出场

汉服新娘军装新郞出场
汉服新娘军装新郞出场

军人新郎军嫂新娘亲吻

军人新郎军嫂新娘亲吻
军人新郎军嫂新娘亲吻

汉服婚礼集体照

汉服婚礼集体照
汉服婚礼集体照

戎装+汉服婚礼集体照片

戎装+汉服婚礼集体照片
戎装+汉服婚礼集体照片

然而,如此盛况,却似乎仍有不甚完美之处。

微博帐号 @汉服晴空 则发文表示,又一例军装配“汉服”的婚礼,其实挺有意思的,可惜了衣服~如今“汉服”的名字和基本形象人们已然耳濡目染,有所知之。但多在资金等压力下,借其象征意义,而不注重它是否是真的汉服及相关文化。

又一例军装配“汉服”的婚礼,其实挺有意思的,可惜了衣服

又一例军装配“汉服”的婚礼,其实挺有意思的,可惜了衣服

诚然,正如@一言阆 所言:“汉服”这个词已经耳濡目染,但汉服本身还是一样冷门,不为人所知,除了坑内的注重形制的袍子有多少人叫的出衣服形制的名字,怕是大部分“同袍”也并不了解吧。“汉服”火了,但是“汉服”好像其实又并没有火,火的是个壳子,是这两个字。

坚持形制,有利于汉服的发展不致于走偏,汉圈需要这样的执着。


但同时,汉服的发展,又确实不能局限于过小的器量,特别是作为断绝了两三百年历史的文化表象,它在复兴的过程中,应当逐步地提升人们的认知。


正如@小文豪李书书 所说:


影楼装只要融入汉服元素,我理解也是广义的汉服吧。过分纠结于某些标准,是不利于推广的。只要对汉服接纳的人足够多,自然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汉服进行更多的研究。发展阶段,打架徒然内耗,反而错失壮大的机遇。


...将汉服作为汉民族复兴的载体之一,发言也不过是希望不要拘泥于形制细节而阻碍了汉服发展...另外补充下,和服本就是延承隋唐服饰发展而来,你如果说他是广义的汉服,我是不反对的,情感上也是很亲近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懋基 发表于 2018-6-24 1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戎装配汉服,意义重大,千万不要只着眼于汉服上。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微博评论 发表于 2018-6-25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戎装配汉服,意义重大,千万不要只着眼于汉服上。
__________来自新浪微博评论︰华韵国学教育
游客  发表于 2018-10-7 18:11
新娘穿起汉式婚服来,都成了仙女了
esgrhyr236 发表于 2025-4-21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中的形制与象征之辨》

火箭军集体汉服婚礼一事,实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军旅文化交融之典范。此事引发争议,恰折射出当代汉服运动中"形制派"与"象征派"的深层分野,值得从文化传承角度深入辨析。

一、礼乐文明的当代表达
《周礼·春官》载:"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此次集体婚礼行结发礼、诵《诗经》,深得"六礼"遗韵。汉唐以降,婚礼服饰讲究"玄𫄸制度",新妇着"纯衣𫄸袡",新郎服"爵弁玄端"。今人以汉服配戎装,虽非古制,然"两姓联姻,一堂缔约"的核心精神未失。汉代郑玄注《仪礼》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形式可因时而变,其"敬慎重正"的内核亘古常新。

二、形制与象征的辩证关系
考《后汉书·舆服志》,汉服形制本有严格等级规范。今人批评"形制不纯"确有依据,然需知历代服饰皆有流变。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已叹:"古今衣服制度,其变多矣"。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更直言:"服制随时,不必尽同于古"。汉服复兴当持"守经达权"之态,既重形制考据,亦需包容创新。军装配曲裾深衣,恰是传统生命力的现代表达。

三、文化自觉的进阶之路
清儒顾炎武《日知录》论风俗:"观衣裳而知治乱"。当代汉服运动确存在"知其美而未尽知其所以美"的现象,此乃文化复兴必经阶段。宋代理学家程颢有言:"须是就事上学,今人只凭地说。"建议火箭军可效法宋代"讲武礼"传统,在后续活动中增设"释服"环节,由礼官讲解服饰渊源,使官兵既着汉服,更明汉礼。

结语:
此次婚礼犹如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传统礼仪的现代活力,也折射出文化传承的深层课题。昔孔子删《诗》存《郑》《卫》,知其不可废也。今之汉服发展,当效圣人之通达,在形制规范与文化象征间寻求中道。建议相关单位可与专业学术机构合作,在保留喜庆氛围的同时,逐步完善礼仪细节,使国防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方不负"着我汉家衣裳"的初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