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85|回覆: 3

[中醫入門] 中醫忌口大盤點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23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三分治,七分養。』;『吃藥不忌口,枉費醫生手,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

『忌口』也稱禁口、食忌、食禁等,是指在中醫臨床中注意飲食禁忌,以避免影響治療效果。『忌口』是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

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1

何為忌口?

忌口』也稱禁口、食忌、食禁等,是指在中醫臨床中注意飲食禁忌,以避免影響治療效果。

『忌口』是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忌口是指病人患病時在飲食方面的禁忌,又稱『病中忌口』。這是廣大患者在醫生開方後最為關心的問題。

廣義的忌口除病中忌口外,還包括因年齡、體質、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忌服或少服某些食品,也包括為避免某些病情復發而忌服某些『發物』等。

忌口的問題確實存在。食物、藥物都有偏性,人在生病或體質失衡時也具有偏性,怎能無所忌呢?

2

「忌口」古人早有論述

張仲景老師父在【傷寒雜病論】裏已經這樣教學生了。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就提到,太陽中風證服用桂枝湯後要「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在【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中又提到:「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在【金匱要略】中又設置了「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兩個篇章,明確指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強調了病中忌口的重要性。

簡單地說,忌口是指在治療中應注意飲食禁忌,以避免影響治療效果,中醫是,西醫亦是。只不過兩種醫學遵循的是不同的理論體系,所以緣由上表述不同。

在【金匱要略】中又設置了「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兩個篇章 ...

在【金匱要略】中又設置了「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兩個篇章 ...

3

忌口食物分類

中醫歷來認為「藥食同源」,指出食物與藥草一樣,皆有「寒、涼、溫、熱、平」五性,「辛、甘、酸、苦、咸」五味,並按食物的性味、功能,將須忌口的食物分為以下幾類。

◇辛辣類

包括辣椒、胡椒、生薑、大蒜、韭類、花椒、青蔥、芥末、酒類等。

◇生冷類

包括西瓜、梨子、柿子、菠蘿、香蕉等生冷水果;蘿蔔、白菜、苦瓜、竹筍、蠶豆等寒涼蔬菜;冰棒、雪糕、冷藏飲料或果品等冷凍食品。

◇甜膩類

甜包括白糖、紅糖、各種糖果、糕餅、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荔枝、龍眼、甘蔗等水果;膩包括豬油、豬肉、牛肉、羊肉、動物內臟和油炸、燒烤食品。

◇發物類

包括蛋、蝦、蟹、鵝肉、牛肉、豬頭肉、公雞肉、狗肉、竹筍、芥菜、木薯、南瓜、韭菜、胡椒等。

◇海腥類

包括蝦、蟹、螺、貝類、帶魚、海鰻、烏賊、魷魚等水產品。

忌口是指在治療中應注意飲食禁忌,以避免影響治療效果

忌口是指在治療中應注意飲食禁忌,以避免影響治療效果

4

忌口僅僅是生病時不吃的東西?

上面我們說的是狹義上的忌口,其實除病中忌口外,還包括因體質、年齡、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忌食或少食某些食品,也包括為避免某些病情復發而忌服某些「發物」等。

中醫歷來認為「藥食同源」,指出食物與藥草一樣

中醫歷來認為「藥食同源」,指出食物與藥草一樣

1. 體質忌口

先說說跟體質有關的。健康者,飲食注意全面合理即可。

體質偏實者:

「邪氣盛則實」,即邪有餘的體質,如濕熱質、痰濕質、瘀血質,這一類的人就不宜再補充過度的營養,尤其要減少脂肪的攝入,可以多吃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同時加強鍛煉,避免發展成代謝性疾病。

體質偏虛者:

體質偏虛的人忌口會多一點,至少也要根據陰陽等方面來做判斷。

如偏陽虛的,忌寒涼、生冷食物,不宜過食生冷的瓜果菜餚。

偏陰虛的,要對溫燥傷陰的食物避而遠之,如蔥、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

虛證者多好補益,但也要注意適度,尤其不能多吃肥膩、油煎、干硬等難以消化的食物,而要在補中有疏,以清淡和富於營養為宜。

2. 年齡、性別忌口

再說說跟年齡、性別有關的。

小兒及老人:

從年齡特點來看,小兒「脾常不足」的特點明顯,所吃的食物應與其消化功能適應,吃了不舒服或拉肚子的東西就記住不再吃。

而老人臟腑衰退、化源不足,應以溫熱熟軟的食物為主,節制脂肪和糖類,多吃清淡素食,忌黏硬生冷的食物。

婦女:

婦女由於有經帶胎產等特殊時期,所以飲食尤其重要。

經期,如果身體健康,只要飲食規律即可,但要慎食冷物,以免血管過度收縮引起痛經;而平時身體虛弱者,應注意在經後服用一些補氣養血的溫性食品,如大棗、紅糖、龍眼等,對於寒涼食物與辛熱食物皆應忌服。

孕期,應注意食物品種多樣化,適食多餐,勿嗜過咸、過甜食物,忌煙酒、辛辣、油膩、刺激等食物,減少食物對胃腸道刺激。

哺乳期注意補氣養血,保證母乳中的營養。

3. 季節、地域忌口

還有和季節、地域有關的。

忌口僅僅是生病時不吃的東西?

忌口僅僅是生病時不吃的東西?

季節的變換,會給人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中醫「天人合一」理論提示我們應根據人體對外界氣候的反應,適時調整飲食。

春季:

春季人體陽氣處於升發之時,肝膽氣旺,脾胃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上應當減酸增甘,培養脾氣,適宜多吃清淡菜蔬和豆類,不宜吃油膩辛辣,以免內生火熱。

夏季:

夏季熱邪挾濕,使得脾胃受困,消化功能減退,飲食應以甘淡、清爽為主,避免油膩,特別是不要貪食生冷瓜果。

秋季:

燥氣當令,燥易傷肺,因此易發咳嗽,應當滋陰潤肺,多食梨、芝麻、蜂蜜、甘蔗及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少食辛辣,不宜過食辛溫大補之品。

冬季:

萬物封藏,寒邪正盛,對體虛、年老之人來講是進補的好時節,可多食用羊肉等溫熱性食物,勿食冷食。

地域因素也對人體有着重要影響。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曾指出,不同地域的人由於環境與飲食習慣不同,可能會誘發相關的疾病。如:

東方之人,「食魚而嗜咸」,多發癰瘍;

西方之域,水土剛強,其民「華食而脂肥」,易發內風;

北方之域,天寒冰冽,民多乳食,多「髒寒生滿病」;

南方之人,「嗜酸而食腐」,而地域多濕,易發攣痹。

雖然當時的情況已與現在有所差異,但是也提示我們可以在飲食上就當地所缺乏的物質以及多發的疾病做相應的補充和調整,減少疾病易發的因素。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9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論中醫忌口之道】

中醫忌口之說,源出【內經】"五禁"之訓,乃"天人相應"思想在食療領域的具體實踐。今就諸君所論,略陳管見:

一、忌口本質乃"糾偏救弊"
【傷寒論】桂枝湯禁忌五辛,實因辛散助邪;禁生冷者,懼其傷陽也。張仲景立忌口之法,非為束縛口腹,實乃通過"食性之偏"糾"病機之偏"。如熱證忌椒姜,寒證忌瓜李,正合【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之旨。

二、忌口層次有深淺之別
淺層忌口如服人參忌蘿蔔,乃相畏相殺之忌;深層忌口如瘡瘍忌發物,實因"膏粱之變,足生大丁"(【素問】)。朱丹溪【格致餘論】更提出"茹淡論",主張病後飲食當"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

三、古今語境需明辨
古人所忌"黏滑"多指糯米肥甘,今人當延伸至奶油芝士;"臭惡"舊指腐食,今應含添加劑食品。然忌口不可機械化,如【醫學衷中參西錄】強調:"忌口當隨體質、病證而變"。

四、忌口智慧貴在"執中"
【養老奉親書】云:"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忌口之要,在於把握"太過不及"之度。如外感初愈忌大補,防"食復";慢性病忌偏嗜,免助痰火。此即【周易】"節飲食"之智。

今人談忌口,當循三原則:明醫理(知其所以然)、合時宜(辨古今食物差異)、量個體(察體質病證)。若能參透"食飲有節"四字真諦,則忌口非枷鎖,實為養生之舟楫也。

(全文498字)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4-7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忌口理論源流與臨床應用芻議】

"忌口"之說,實肇端於【內經】"飲食有節"之訓,歷經漢唐醫家實踐總結,至金元時期形成系統理論。今就中醫忌口之要義,分三端論之:

一、理論淵源
【傷寒論】桂枝湯方後"禁生冷、黏滑、肉麵"之囑,實開病中忌口之先河。仲景在【金匱要略】更專設"禽獸魚蟲禁忌"篇,其"食禁"思想包含三重維度:一者防食物毒性,二者避食藥相惡,三者調飲食偏性。王冰注【素問】時提出"食養盡之,無使過之"之說,正與【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資於食"形成互補。

二、分類體系
歷代醫家將忌口食物歸為四綱:
1. 辛熱動血類:椒姜蒜韭之屬,性皆辛溫走竄。李東垣謂"辛熱助火",朱丹溪言"厚味發熱",凡血證、瘡瘍、陰虛之體當忌。
2. 生冷傷陽類:瓜果冰飲之屬。【飲膳正要】指出"形寒飲冷則傷肺",張景岳更明言"生冷傷脾陽"。臨床常見咳喘患者食梨反劇,即是明證。
3. 甘膩礙脾類:含糖油膩之品。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載"膏粱厚味,釀痰助熱",尤在涇強調"中滿忌甘",今之糖尿病忌甜即本於此。
4. 發物觸邪類:海鮮禽畜之發物。陳實功【外科正宗】詳載"雞鵝羊肉,動風發毒",現代研究證實此類食物含組胺較高,確易誘發過敏。

三、臨證要點
忌口當遵三因制宜原則:
辨體質:陽虛忌生冷,陰虛遠辛辣,痰濕避甜膩,過敏禁發物。
審病機:外感忌滋膩,內傷慎攻伐,瘡毒戒發物,出血禁辛熱。
察藥性:服人參忌蘿蔔,用茯苓避醋,黃連惡豬肉,此皆古人經驗。

今人常見誤區有二:或過分拘泥忌口致營養失衡,或全然不顧忌口影響療效。實則【本草綱目】早有明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忌口非絕食,乃求飲食與體質、病機、藥性之和諧。學者當參酌古今,靈活運用,方得中醫忌口之真諦。
余出 發表於 2025-4-14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忌口之要義與臨床實踐】

(一)忌口理論源流考
中醫忌口理論肇端於【黃帝內經】,其"五禁"之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等)已奠定食忌基礎。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系統構建忌口體系,不僅於桂枝湯證後詳列生冷、黏滑等七類禁忌,更在【金匱要略】專設"禽獸魚蟲""果實菜谷"二篇禁忌專論。唐宋時期,孫思邈【千金要方】提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的食療觀,將忌口範圍擴展至體質、時令範疇,標誌着理論臻於成熟。

(二)忌口分類體系析微
1. 病證忌口體系
• 表證忌黏滯:外感病禁食糯米、肥甘,防邪氣內陷
• 熱證忌辛燥:發熱禁用椒姜,恐助火傷津
• 濕證忌甘膩:痰濕忌飴糖,免助濕生痰
• 虛證忌攻伐:陽虛禁苦寒,陰虛忌溫燥

2. 發物分類要訣
• 動風發物:鵝肉、蝦蟹,易誘發風疹
• 動火發物:狗肉、酒醴,可加劇熱證
• 動濕發物:飴糖、肥肉,會加重痰濕
• 動血發物:胡椒、羊肉,或迫血妄行

(三)臨床忌口三原則
1. 辨證施忌原則
如服用人參時應忌蘿蔔,此非絕對禁忌,實因氣虛需補者當忌蘿蔔破氣,而氣滯需通者反宜配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古方用參必佐姜棗,欲其和脾胃也。"

2. 時空變易原則
【周禮·天官】載"春多酸,夏多苦"的時令食忌。夏季外感風寒,雖屬表寒證,亦當慎用桂枝湯配羊肉等溫補,防暑熱內蘊。

3. 體質差異原則
【醫宗金鑒】強調:"膏粱之體忌峻補,藜藿之質忌克伐。"陽虛體質者即使患熱病,清熱時仍需忌冰鎮瓜果,護其微陽。

(四)現代應用啟示
當代臨床常見三誤:
1. 泛化忌口:如腫瘤患者盲目忌食所有蛋白質
2. 忽視個體:拘泥於病名忌口而忽略體質
3. 中西混淆:將西醫過敏原與中醫發物簡單對應

建議遵循"五步辨忌法":
審病機→察體質→辨藥性→參時令→衡利弊。如服清熱解毒劑時,陽虛者忌冷飲而可佐薑茶,既助藥力又護陽氣。

結語:忌口之道,實乃中醫"三因制宜"思想在食療領域的具體呈現。明·張景岳【景岳全書】所言"用藥如用兵,糧食為先;治病如治國,食養為政",誠為至理。今人當以辯證思維承古創新,使傳統食忌智慧更好地服務於當代健康實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