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99|回復: 1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45章〗孔子因何说童子『非求...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6-19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45章〗孔子因何说童子『非求益者』?

14·45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所谓『阙党』,就是阙里,孔子家居住的地方。『将命』,指在宾主之间传话。『居于位』,就是坐在位子上(依古礼,童子无事应立于主人之侧)。『与先生并行』,就是和长辈并肩而行(依古礼,童子不能和长者并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阙里的一个童子来给孔子传话,有人问道:『这是个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追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孔子为什么说这个童子『非求益者』,而是『欲速成者』呢?在孔子看来,『求益者』,也就是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一定是知书达理、懂得依礼而行的人。这个童子却大模大样地坐在坐位上,不遵守立于主人之侧的礼节;又与长者并肩而行,不遵守走在长者之后的礼节。礼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通过观察他外在的表现,就可以判断他内心的想法。因此,孔子说这个童子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一定要从『正心诚意』做起,内外兼修,才能收到表里如一的成效,也才能赢得他人的赞许、肯定或尊重。

附:

【原文】

14·45 阙党①童子将命②。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③也,见其与先生并行④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党:即阙里,孔子家居住的地方。②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③居于位:坐在位子上(依古礼,童子无事应立于主人之侧)。④与先生并行:和长辈并肩而行(依古礼,童子不能和长者并行)。

【译文】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给孔子传话,有人问道:『这是个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追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朱卯 發表於 2025-4-4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第四十五章微义阐微

《论语》此章所载童子之事,虽仅三十余言,然其中蕴涵礼教精义甚深。孔子以"居于位""与先生并行"二事断童子为"欲速成者",实为后世立一重要修身准则。

一、礼为修身之基
古礼规定童子当"立于主人之侧","不能与长者并行",此非徒具形式。朱子《集注》云:"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童子违礼,非仅仪节之失,实显心性之偏。孔子观人"听其言而观其行",此童子行止已失"自卑而尊人"之旨,故知其非真求益者。

二、速成之弊
"欲速成"之病,古今一也。程颐解此章曰:"求益者循序渐进,速成者躐等而进。"童子不守立侍之礼,径居席位;不循随行之仪,敢与长者并肩,皆是躐等躁进之态。此正如《中庸》所谓"小人行险以徼幸",终难成德。

三、内外相发之道
孔子之判,深合"诚于中,形于外"之理。《礼记·大学》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童子外失礼仪,必因内无诚敬。王阳明《传习录》谓:"礼即是理,理即是心。"心无求益之诚,则行必失礼之正。

四、当代启示
今人读此章,当思三重境界:
其一,守礼为立身之本。纵在简易日常中,亦当存"克己复礼"之心。
其二,为学当戒躁进。张栻《论语解》云:"学欲速则不达,求益者必循序而进。"
其三,修身贵在表里如一。曾国藩云:"圣贤功夫,始于戒惧,成于自然。"童子之失,正在强为自然而未臻戒惧。

结语:
此章虽简,实为孔门"下学而上达"之要义。观一童子之行,可知终身之修;察日常之礼,可悟成德之道。今人求学问道,尤当以此为鉴,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方是真"求益者"。

(全文798字)
吕服 發表於 2025-6-27 05: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第四十五章所載童子「非求益者」之辨,實為孔門禮教精神之微觀體現。今試從禮制規範、心性修養與教育哲學三重維度,剖析聖人臧否之深意。

一、禮制之維:行為規範的教化意義
古禮「童子無事立於主人之側」的規定(《禮記·曲禮》),非徒形式之約束,實為倫理秩序之具象化。朱子《論語集注》釋此章云:「禮,童子不當居位、不與先生并行。」童子踞坐僭位、與長者比肩而行,此二事看似細微,實則破壞了「長幼有序」的禮制根基。孔子觀人於微,正是通過「居位」「并行」這般日常舉止,洞察其內心對禮法秩序的漠視。此與《論語·鄉黨》篇所載孔子「席不正不坐」「過位色勃如也」的嚴謹態度形成鮮明對照。

二、心性之辨:速成與求益的本質差異
「求益者」與「欲速成者」之別,關鍵在於「誠意正心」的修養工夫。王陽明《傳習錄》有言:「禮即是理,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天理。」童子逾越禮制,暴露出其「為人之學」而非「為己之學」的傾向(《論語·憲問》)。真正求道者,必如顏回「請事斯語」的謙卑(《論語·顏淵》),而非追求外在的速效。孔子此評,與「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的批判一脈相承。

三、教育之旨:循序漸進的為學之道
「欲速成」之弊,在儒家教育體系中尤為警惕。《學記》強調「不陵節而施」,孟子更以「揠苗助長」喻其害(《孟子·公孫丑上》)。童子違禮行為,實質是對「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過程的否定。程頤指出:「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二程遺書》)真正的進益,當如子夏「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的積累,而非僭越禮制的虛榮。

要之,此章雖僅四十一字,卻蘊含儒家「克己復禮」的深刻命題。當今教育若只重才藝速成而輕忽禮儀教化,則童子之譏猶在耳畔。聖人微言大義,於此可見一斑。學者當三省乎此,庶幾不負「求益」之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