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87|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趙孟頫·變節事敵,猥瑣無骨?

[複製鏈接]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18 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史中,因人廢書、因事廢書的現象是比較多的。比如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在他身後的700多年中,他的聲譽一直受到損毀,他的書法成就也一直受到貶低與忽視。他的歷史貢獻被打了折扣。其原因就在於趙孟頫出仕於元朝,成為貳臣。

傅山行書條幅

傅山行書條幅

傅山行書條幅

與唐朝顏真卿和明末清初的黃道周相比,趙孟頫的行為自然就屬於『變節事敵,猥瑣無骨』了,他的書法自然就受到了牽連,明代書法理論家項穆評其書曰:趙孟頫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研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清代馮班也說:趙書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比較能夠歷史地、發展地評價趙孟頫的書法的人,傅山晚年的評語還算公允的。

傅山草書臨【閣帖】

傅山草書臨【閣帖】

傅山草書臨【閣帖】

傅山在青年時期是認真學習過趙孟頫的書法的。然而在清勝明亡以後,傅山的國破之恨無法釋懷,轉而變得對事敵的趙孟頫極為鄙視,容不得趙孟頫的貳臣行為。他告誡子孫:『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意思是說,因為鄙視其人,進而鄙視其書法。這樣的評價也屬於以人廢書的觀點。然而,隨着清朝統治的日益鞏固,康乾盛世的逐漸形成,目睹了社會逐步穩定與繁榮,對比晚明時期的混亂與腐朽,不能不讓傅山重新思考。

傅山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傅山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傅山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傅山在【秉燭】一詩中這樣寫到:

『秉燭起長嘆,其人想斷腸。

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

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詩中用『足奇、非常』這些詞彙,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趙孟頫的敬佩之情,這時的傅山開始理性地看待趙孟頫了。其原因也許是因為清朝統治的逐步鞏固,明亡的歷史已是不可更改的現實;也許傅山意識到一位知識分子——文化人對文化的薪火相傳的艱難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趙孟頫【赤壁賦】

趙孟頫【赤壁賦】

趙孟頫【赤壁賦】

不管怎麼說,這時的傅山也許才領悟到趙孟頫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寄託於手中的管筆之上,是多麼地難能可貴。在這首詩中,傅山還是公正地認可了趙孟頫夫婦高超的藝術成就,也包含着傅山對明亡大勢的認可,是對漢文化薪火相傳的深刻理解。相對於一個搖搖欲墜的腐敗前朝,國泰民安對於老百姓來說更重要。

趙孟頫,雖然在元朝官至一品,位置顯赫。但是,他的人生是屬於悲劇的。伴隨他一生痛苦的,不在於懷才不遇,而在於他的內心的自責與愧疚。無時無刻擠壓在他心頭的巨石,不是別的,而恰恰是他太熟悉太了解的儒家道德規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士貳主的所為,是與這個規範截然相悖的,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着這條鞭子的抽打。心靈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這又與何人去說?

『士少而學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

『士少而學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

趙孟頫在33歲時,在元朝的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接見了他,年輕的趙孟頫熱血沸騰,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於是便表示:『士少而學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他很快就感到懊悔了。三十七歲的時,入京四年的他寫下了『誤落塵網中,四度京華春』的詩句。其後,他作『罪出』詩一首,他心中的悲傷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

古語己云然,見事苦不早。

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

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

誰令墜塵網,婉轉受纏繞。

昔為海上鷗,今如籠中鳥。

哀嘆誰復顧,毛羽日催槁。』

在這首詩中,趙孟頫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是十分明顯的,這種痛苦的心情無法向人說出,於是乎他攜妻管道升作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了,他只能夠從佛教中求得解脫了。

趙孟頫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實

趙孟頫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實

趙孟頫沒有辦法去改變現實,他只能夠在詩中感慨人世艱難了。他還作了一首詩:

『功名亦何有?富貴安足計。

惟有百年後,文字可傳世。

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

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

此時的趙孟頫能夠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能夠心摹手追魏晉書風,寄情於書法藝術,已經成為趙孟頫擺脫內心痛苦的精神寄託了。元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趙孟頫藉口自己多病,終於返回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閒居四年,無官一身輕,寄情山水,頗感自在。然而,當回顧自己的一生,不禁悲從中來,又作詩一首:

『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

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牙齒和頭髮都掉光了,在自己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中,除了書畫尚可聊以自慰以外,其他一事無成,他感到慚愧無比。他的夫人管道升填詞勸他: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

1322年,趙孟頫無疾而終,享年69歲。其書法文雅秀潤是前無古人的,後人稱其書法:『肉不沒骨,筋不外透。雖姿媚溢發,而波瀾老成。譬之豐肌玉環,作霓裳舞,惟不心醉。』趙書是秀潤之美的典型,如同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顏真卿書法的氣格之美一樣,是無以倫比的。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蒙古大軍征服了南宋,而趙孟頫則以優秀的漢文化征服了大汗的子孫,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對於這樣一位嘔心瀝血,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揮到極致的人,人們還能夠苟求什麼呢?

可能傅山也如此這般地了解到趙孟頫的心理歷程之故,或許他了解的更多,晚年的傅山,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悟,理解了趙孟頫。因此他才發出由衷的感嘆來。才會『秉燭起長嘆,』才會想『其人』想得到了『斷腸』的地步。才會認為趙書『足奇』,甚至連管道升也是『非常』的。

流星 發表於 2025-4-16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趙孟頫歷史評價的二元性:藝術成就與政治選擇的再審視】

趙孟頫(1254-1322)作為中國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型大家,其歷史評價始終存在"藝術成就"與"政治操守"的二元對立。這種評價困境實則反映了中國傳統文人價值觀中"道統"與"藝統"的深刻矛盾。

一、歷史語境下的政治選擇
趙氏出仕元朝時(1286年),南宋滅亡已逾七年。元世祖忽必烈推行"以漢治漢"政策,徵召南人學者本為鞏固統治之需。考察當時江南士人群體,選擇出仕者如趙孟頫、葉李等約占士人總數三成,而更多如錢選等選擇隱逸。這種分化實為王朝更替時的常態現象。值得注意的是,趙氏在元廷始終擔任文化官職(從集賢直學士至翰林學士承旨),其主要功績在於推動"延祐復科"與建立元代館閣體書法範式,客觀上維繫了漢文化傳承。

二、藝術成就的重新評估
1. 書法方面:趙氏提出"用筆千古不易"論,其"復古主義"實踐將晉唐筆法系統化。現存【膽巴碑】【洛神賦】等作品顯示,其書風並非單純"妍媚",實包含對【蘭亭序】【聖教序】的深度解構與重構。明代董其昌雖批評其"熟俗",卻不得不承認"趙書直接右軍"。
2. 繪畫領域:其"書畫同源"理論開創元代文人畫新風,【鵲華秋色圖】將書法用筆導入繪畫,直接影響後來"元四家"的創作路徑。

三、道德評判的局限性
傅山(1607-1684)的評價轉變頗具啟示性。明清易代之際,其"薄其人遂惡其書"的立場,到晚年"趙廝真足奇"的感嘆,折射出歷史評價的動態性。這種轉變提示我們:藝術批評應當區分"歷史評判"(政治選擇)與"美學評判"(藝術價值)。正如錢鍾書所言:"一個時代的政治標準不應成為藝術永恆的審判官。"

四、文化傳承的深層意義
趙孟頫主持編纂【經世大典】,恢復科舉制度,培養大批漢文化傳承者。其子趙雍、學生黃公望等延續文化命脈,形成元代"江南文化圈"。從文化史維度看,這種"曲線救文"的貢獻,或許比簡單的政治忠誠更具歷史價值。

結語:
趙孟頫現象本質是知識分子在異族統治下的生存策略問題。今天我們重審這段歷史,應當超越簡單的"貳臣"批判,轉而思考:在文化存續的緊要關頭,士人究竟應該選擇"全節而絕學"還是"屈身以傳道"?趙氏的選擇或許不夠完美,但七百年後我們仍能欣賞其藝術,這本身已是對其歷史價值的最好證明。

(全文798字)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5-14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趙孟頫書藝與氣節之辨:兼駁"因事廢書"之謬】

趙孟頫(1254-1322)作為宋室宗親出仕元朝,歷來引發"貳臣"之議。然以"變節事敵,猥瑣無骨"八字蔽之,實乃未達歷史通變之論。今試從三端辨正:

一、歷史語境之再審視
趙氏出仕時(1286年),南宋覆亡已逾七載,忽必烈推行漢化政策,廣徵江南才俊。其應召非為個人富貴,實懷"以夏變夷"之志。觀其任翰林學士期間,力主恢復科舉、編纂【世祖實錄】,皆存中華文脈於異族統治之下。元人楊載稱其"每以經國恤民為務",此非事敵者所能為。傅山晚年詩讚"趙廝真足奇",正是悟得此中深意。

二、書學成就之本體價值
項穆謂趙書"乏大節不奪之氣",此論實混淆倫理評判與藝術標準。趙孟頫上追晉唐,融會李邕之雄健與二王之秀潤,創"趙體"楷書四大家之一。其【膽巴碑】骨力內蘊,【洛神賦】飄逸中含剛勁,豈可以"研媚纖柔"概之?董其昌晚年自悔"於子昂之書,未敢輕議",足見真知灼見者自有公論。

三、藝術倫理之辯證關係
傅山早期"薄其人遂惡其書"之論,實承宋儒"道德文章"說之流弊。然顏真卿忠烈而書風雄強,蔡京奸佞而筆力沉雄,藝術造詣與個人操守本屬不同維度。趙孟頫在元初力倡"書畫同源"說,復興魏晉筆法,使中斷兩宋之正統書脈復續,此乃文化存續之大節,豈可以仕元一事抹殺?

結語:
昔人譏趙書如"美人嬋娟,不勝羅綺",殊不知其【趵突泉詩】筆勢如龍跳天門,【仇鍔碑】法度森嚴若廟堂圭臬。今人論藝,當超越簡單的二元評判,既見其出仕之歷史複雜性,更當珍視其"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何良俊語)的藝術成就。文化傳承之偉業,往往繫於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此中深意,豈可以"貳臣"二字輕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