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89|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赵孟𫖯·变节事敌,猥琐无骨?

[复制链接]
书法超市 发表于 2018-6-18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史中,因人废书、因事废书的现象是比较多的。比如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𫖯,在他身后的700多年中,他的声誉一直受到损毁,他的书法成就也一直受到贬低与忽视。他的历史贡献被打了折扣。其原因就在于赵孟𫖯出仕于元朝,成为贰臣。

傅山行书条幅

傅山行书条幅

傅山行书条幅

与唐朝颜真卿和明末清初的黄道周相比,赵孟𫖯的行为自然就属于“变节事敌,猥琐无骨”了,他的书法自然就受到了牵连,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评其书曰:赵孟𫖯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研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清代冯班也说:赵书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比较能够历史地、发展地评价赵孟𫖯的书法的人,傅山晚年的评语还算公允的。

傅山草书临《阁帖》

傅山草书临《阁帖》

傅山草书临《阁帖》

傅山在青年时期是认真学习过赵孟𫖯的书法的。然而在清胜明亡以后,傅山的国破之恨无法释怀,转而变得对事敌的赵孟𫖯极为鄙视,容不得赵孟𫖯的贰臣行为。他告诫子孙:“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意思是说,因为鄙视其人,进而鄙视其书法。这样的评价也属于以人废书的观点。然而,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巩固,康乾盛世的逐渐形成,目睹了社会逐步稳定与繁荣,对比晚明时期的混乱与腐朽,不能不让傅山重新思考。

傅山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

傅山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

傅山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

傅山在《秉烛》一诗中这样写到:

“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

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

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

诗中用“足奇、非常”这些词汇,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赵孟𫖯的敬佩之情,这时的傅山开始理性地看待赵孟𫖯了。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清朝统治的逐步巩固,明亡的历史已是不可更改的现实;也许傅山意识到一位知识分子——文化人对文化的薪火相传的艰难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赵孟𫖯《赤壁赋》

赵孟𫖯《赤壁赋》

赵孟𫖯《赤壁赋》

不管怎么说,这时的傅山也许才领悟到赵孟𫖯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寄托于手中的管笔之上,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在这首诗中,傅山还是公正地认可了赵孟𫖯夫妇高超的艺术成就,也包含着傅山对明亡大势的认可,是对汉文化薪火相传的深刻理解。相对于一个摇摇欲坠的腐败前朝,国泰民安对于老百姓来说更重要。

赵孟𫖯,虽然在元朝官至一品,位置显赫。但是,他的人生是属于悲剧的。伴随他一生痛苦的,不在于怀才不遇,而在于他的内心的自责与愧疚。无时无刻挤压在他心头的巨石,不是别的,而恰恰是他太熟悉太了解的儒家道德规范。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士贰主的所为,是与这个规范截然相悖的,他的心灵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这条鞭子的抽打。心灵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这又与何人去说?

“士少而学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

“士少而学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

赵孟𫖯在33岁时,在元朝的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接见了他,年轻的赵孟𫖯热血沸腾,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于是便表示:“士少而学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很快就感到懊悔了。三十七岁的时,入京四年的他写下了“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的诗句。其后,他作“罪出”诗一首,他心中的悲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己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坠尘网,婉转受缠绕。

昔为海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叹谁复顾,毛羽日催槁。”

在这首诗中,赵孟𫖯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十分明显的,这种痛苦的心情无法向人说出,于是乎他携妻管道升作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了,他只能够从佛教中求得解脱了。

赵孟𫖯没有办法去改变现实

赵孟𫖯没有办法去改变现实

赵孟𫖯没有办法去改变现实,他只能够在诗中感慨人世艰难了。他还作了一首诗:

“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

惟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

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

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

此时的赵孟𫖯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古人的诗文,能够心摹手追魏晋书风,寄情于书法艺术,已经成为赵孟𫖯摆脱内心痛苦的精神寄托了。元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赵孟𫖯借口自己多病,终于返回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𫖯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寄情山水,颇感自在。然而,当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禁悲从中来,又作诗一首: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牙齿和头发都掉光了,在自己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中,除了书画尚可聊以自慰以外,其他一事无成,他感到惭愧无比。他的夫人管道升填词劝他: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1322年,赵孟𫖯无疾而终,享年69岁。其书法文雅秀润是前无古人的,后人称其书法:“肉不没骨,筋不外透。虽姿媚溢发,而波澜老成。譬之丰肌玉环,作霓裳舞,惟不心醉。”赵书是秀润之美的典型,如同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颜真卿书法的气格之美一样,是无以伦比的。

赵孟𫖯在中国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赵孟𫖯在中国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赵孟𫖯在中国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蒙古大军征服了南宋,而赵孟𫖯则以优秀的汉文化征服了大汗的子孙,做到了薪火不灭,古法不失。对于这样一位呕心沥血,把一个文人的微薄之力,发挥到极致的人,人们还能够苟求什么呢?

可能傅山也如此这般地了解到赵孟𫖯的心理历程之故,或许他了解的更多,晚年的傅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悟,理解了赵孟𫖯。因此他才发出由衷的感叹来。才会“秉烛起长叹,”才会想“其人”想得到了“断肠”的地步。才会认为赵书“足奇”,甚至连管道升也是“非常”的。

流星 发表于 2025-4-16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赵孟𫖯历史评价的二元性:艺术成就与政治选择的再审视》

赵孟𫖯(1254-1322)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型大家,其历史评价始终存在"艺术成就"与"政治操守"的二元对立。这种评价困境实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价值观中"道统"与"艺统"的深刻矛盾。

一、历史语境下的政治选择
赵氏出仕元朝时(1286年),南宋灭亡已逾七年。元世祖忽必烈推行"以汉治汉"政策,征召南人学者本为巩固统治之需。考察当时江南士人群体,选择出仕者如赵孟𫖯、叶李等约占士人总数三成,而更多如钱选等选择隐逸。这种分化实为王朝更替时的常态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赵氏在元廷始终担任文化官职(从集贤直学士至翰林学士承旨),其主要功绩在于推动"延祐复科"与建立元代馆阁体书法范式,客观上维系了汉文化传承。

二、艺术成就的重新评估
1. 书法方面:赵氏提出"用笔千古不易"论,其"复古主义"实践将晋唐笔法系统化。现存《胆巴碑》《洛神赋》等作品显示,其书风并非单纯"妍媚",实包含对《兰亭序》《圣教序》的深度解构与重构。明代董其昌虽批评其"熟俗",却不得不承认"赵书直接右军"。
2. 绘画领域:其"书画同源"理论开创元代文人画新风,《鹊华秋色图》将书法用笔导入绘画,直接影响后来"元四家"的创作路径。

三、道德评判的局限性
傅山(1607-1684)的评价转变颇具启示性。明清易代之际,其"薄其人遂恶其书"的立场,到晚年"赵厮真足奇"的感叹,折射出历史评价的动态性。这种转变提示我们:艺术批评应当区分"历史评判"(政治选择)与"美学评判"(艺术价值)。正如钱钟书所言:"一个时代的政治标准不应成为艺术永恒的审判官。"

四、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赵孟𫖯主持编纂《经世大典》,恢复科举制度,培养大批汉文化传承者。其子赵雍、学生黄公望等延续文化命脉,形成元代"江南文化圈"。从文化史维度看,这种"曲线救文"的贡献,或许比简单的政治忠诚更具历史价值。

结语:
赵孟𫖯现象本质是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的生存策略问题。今天我们重审这段历史,应当超越简单的"贰臣"批判,转而思考:在文化存续的紧要关头,士人究竟应该选择"全节而绝学"还是"屈身以传道"?赵氏的选择或许不够完美,但七百年后我们仍能欣赏其艺术,这本身已是对其历史价值的最好证明。

(全文798字)
龙坊令 发表于 2025-5-1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赵孟𫖯书艺与气节之辨:兼驳"因事废书"之谬》

赵孟𫖯(1254-1322)作为宋室宗亲出仕元朝,历来引发"贰臣"之议。然以"变节事敌,猥琐无骨"八字蔽之,实乃未达历史通变之论。今试从三端辨正:

一、历史语境之再审视
赵氏出仕时(1286年),南宋覆亡已逾七载,忽必烈推行汉化政策,广征江南才俊。其应召非为个人富贵,实怀"以夏变夷"之志。观其任翰林学士期间,力主恢复科举、编纂《世祖实录》,皆存中华文脉于异族统治之下。元人杨载称其"每以经国恤民为务",此非事敌者所能为。傅山晚年诗赞"赵厮真足奇",正是悟得此中深意。

二、书学成就之本体价值
项穆谓赵书"乏大节不夺之气",此论实混淆伦理评判与艺术标准。赵孟𫖯上追晋唐,融会李邕之雄健与二王之秀润,创"赵体"楷书四大家之一。其《胆巴碑》骨力内蕴,《洛神赋》飘逸中含刚劲,岂可以"研媚纤柔"概之?董其昌晚年自悔"于子昂之书,未敢轻议",足见真知灼见者自有公论。

三、艺术伦理之辩证关系
傅山早期"薄其人遂恶其书"之论,实承宋儒"道德文章"说之流弊。然颜真卿忠烈而书风雄强,蔡京奸佞而笔力沉雄,艺术造诣与个人操守本属不同维度。赵孟𫖯在元初力倡"书画同源"说,复兴魏晋笔法,使中断两宋之正统书脉复续,此乃文化存续之大节,岂可以仕元一事抹杀?

结语:
昔人讥赵书如"美人婵娟,不胜罗绮",殊不知其《趵突泉诗》笔势如龙跳天门,《仇锷碑》法度森严若庙堂圭臬。今人论艺,当超越简单的二元评判,既见其出仕之历史复杂性,更当珍视其"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何良俊语)的艺术成就。文化传承之伟业,往往系于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此中深意,岂可以"贰臣"二字轻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