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9|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临帖·单字和通临哪个效果更好?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14 1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初学书法,临帖时有人以为单字攻克,有人则是通临,这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临帖的技巧不多,只要用点心,总是都可以实验出来的。

个人并不提倡单字攻克

因为单字局限性太大,一个字写十天半个月,以初学的水平都未必能写的像样。

如果是有书法基础,学单字也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提升,毕竟笔法的规律不是一个字就能表现出来的,还是要多临,才能体会其规律。

初学书法,临帖时有人以为单字攻克,有人则是通临,这有什么区别吗?

初学书法,临帖时有人以为单字攻克,有人则是通临,这有什么区别吗?

如若是通临则太多了,一篇楷书碑帖,少则几百字,多则千余字,说实话,至今为止,这类长篇作品,我从未通临过一次。

如二三百字的〖告身帖〗〖竹山堂连句〗我以前倒是常通临。

练字,千万不能『疲』

一定要趁状态最好的时候,多学一些东西。

临帖的技巧不多,只要用点心,总是都可以实验出来的。

临帖的技巧不多,只要用点心,总是都可以实验出来的。

其实不需单字,也不需通临。

可摘取部分来进行短时期内的攻克。

这个『部分』可以随便一点,比如,在全篇字里找一篇,十几二十个字,然后短时期内就练习这些字,练几天就换。

练字,千万不能『疲』

练字,千万不能『疲』

可以专业一点,比如,把这篇字里所有的『单人旁』『提手旁』『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拿出来,做一个短时期的攻克。

目的就是为了灵活。

其实各个字的处理方式,偏旁部首的组合,呼应,点画之间的向背取势,多是有区别的。

统一拿出来对比一下,则很快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比如『单人旁』撇的长短,取横势,竖式,在不同字体,不同字中都是有区别的。

多拿出来看一看,对比一下,是非常有帮助的。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5-15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之法:单字精研与通临之辩证》

临帖之法,向为书学根本。观休竹客君所论,已得三昧,然犹可申而论之。昔人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单字与通临实为相辅相成之法,未可偏废。

单字精研者,如庖丁解牛,以"九宫格"、"米字格"析其筋骨。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初学者当以《兰亭序》"之"字廿余态为范,悟其变而不离其宗之理。然若如君所言"一字写十天半月",确失之拘泥。昔文徵明日临《千字文》十遍,贵在持之以恒而非胶柱鼓瑟。

通临之要,在得章法气韵。赵孟頫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告身帖》二百余字,颜鲁公"屋漏痕"笔法贯穿始终,非通临不能体其浑厚。然通篇摹写易生"手滑"之弊,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特重"收视反听",谓"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愚见当取"中道":以结构分类临习最得枢要。如王羲之《笔势论》所言"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偏旁部首实为字之眼目。试举《圣教序》"怀"字竖心旁,其垂露收锋与右边"不"字顾盼,若拆解对临,自得呼应之妙。清人蒋骥《续书法论》专设"部首"一章,正为此设。

临池之道,尤须明"三要":
一曰取法乎上。择帖当如孙过庭《书谱》"察之者尚精",初学宜从唐楷入手;
二曰循序渐进。元人陈绎曾《翰林要诀》分"生-熟-神"三阶段,单字至通篇当循环递进;
三曰心摹手追。苏轼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临帖时当以意念导腕,非徒摹形似。

今人学书,多惑于"量"与"质"之辩。实则如黄庭坚《论书》所言:"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建议每日习字分三段:晨起单字求精,午后分类比勘,暮时通篇味韵。如此周而复始,自可入"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之境。

(全文798字)
imtest01 發表於 2025-7-8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之法:单字精研与通临之辩证》

临帖之法,向为书学根本。观休竹客君所论,虽得实践之趣,然犹有可申明处。今试以书道传统为纲,参以历代书论要义,析其得失。

单字精研乃筑基之要
昔人云"一点成一字之规",单字临习非徒求形似,实为体察笔法、结字之密钥。如颜鲁公《告身帖》中"之"字,一波三折间可见"屋漏痕"笔意;欧阳询《九成宫》"泉"字,险绝中寓平正。初学者若不能于单字中悟得"永字八法"之妙,纵通临千遍,终如沙上筑塔。然单字研习贵在得法,当以"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书谱》)为度,旬日专攻一字确非善策,宜以三五日为周期,辅以同类字比对。

通临之功在取势贯气
通临之益,在于得章法气象。王铎日课临《圣教序》通篇不辍,终得"如灯取影"之妙;何绍基临《张迁碑》逾百通,乃悟"横平竖直"中自有跌宕。然今人动辄以"通临全帖"自诩,却未解"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书谱》)之理。愚见以为,初学者当择百字以内短章(如《韭花帖》《伯远帖》)通临,既免疲弊,又可体味行气。

折衷之道:分类比对法
休竹客君所言"分类攻克"法,暗合古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之智。昔赵孟頫临《兰亭》,特重"之""以"等字变化;董其昌习《阁帖》,专攻转折使转。建议:
1. 按偏旁归类:如《颜勤礼碑》中"辶"底之字,可比较"道""遂"等字笔势差异
2. 依结构分训:将《玄秘塔》中上下、左右结构字分别临习,体会柳体"中宫收紧"之秘
3. 以笔法为纲:集中练习《蜀素帖》中"捺"画,参悟米芾"八面出锋"之法

临池三昧
1. 量力而临:日课字数当如文徵明"晨起必书千字",然需据己身精力调节
2. 目导心追:临前须读帖,如蒋骥《续书法论》云:"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
3. 循环递进:可循"单字→字组→行气→通篇"之序,如包世臣《艺舟双楫》所谓"始习分布,但求平正"

要之,单字与通临如车之两轮,偏废则滞。近人白蕉先生谓:"临帖如临渊,一笔不似,则全字皆非;全帖不似,则神气尽失。"学者当以"察精拟似"为本,以"得意忘形"为鹄,方得书道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