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6|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43章〗孔子答『子路问君子』...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6-13 14: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43章〗孔子答『子路问君子』有何意义?

14·43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里的『君子』,指在上位者。『修己以安人』的下文,是『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安人』的『人』,是指上层的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恭敬的态度待人处事。』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上层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安乐,就连尧、舜都还因为难以完全做到而感到遗憾呀!』

孔子回答子路问君子的三句话,既是自己一生的追求,也是对上古、三代以来圣贤『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精辟概括。『修己以敬』,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一己不修,岂能安人、安天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君子修己的目的。孔子认为,修己不是目的,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他人,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仅是仁人情怀,而且是圣人境界,『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本章又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与『修己以安百姓』是君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孔子概括的君子人格和理想,为后世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就是儒家为建立理想社会而努力的人生境界,这已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力向前。

附:

14·43子路问君子①。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②。』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君子:此处指在上位者。②安人:下文有安百姓,所以这里的『人』只指上层的人。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恭敬的态度待人处事。』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上层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安乐,就连尧、舜都还因为难以完全做到而感到遗憾呀!』

邱冬 發表於 2025-4-23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子三重境界——释宪问篇"修己以安人"章》

孔子答子路问君子一章,实为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精要表述。其言虽简,然层层递进,由近及远,构成完整的道德实践体系。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修己以敬:君子立身之本
"敬"字乃儒家心法要诀。《礼记》云"毋不敬",朱子谓"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此处的"修己以敬",非仅指外在仪容之整肃,实包含三重维度:其一为对天命的敬畏,其二为对人事的庄重,其三为对自我德性的持守。孔子言"君子不器",正谓君子当通过持敬工夫,超越具体技能层面,成就完整人格。

二、修己以安人:道德实践的扩展
"安人"之"人",注家多解为士大夫阶层。此阶段体现儒家"推己及人"的实践逻辑。《中庸》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恰可与此互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此强调"修己"与"安人"的因果关系,揭示道德修养必以利他为目的。程颐解此章云:"修己是本,安人是末,然非修己无以安人",可谓得其三昧。

三、修己以安百姓:圣王境界的追求
终极阶段的"安百姓",实为儒家政治哲学的最高理想。孔子以"尧舜其犹病诸"作结,具有深刻意蕴:既标举"平天下"为终极目标,又坦承其实现之难。这种既崇高又务实的态度,与《大学》"止于至善"而强调"格物致知"的路径完全一致。王阳明《传习录》评此章云:"修己安百姓,其本只在于此心纯乎天理",点明内在心性与外在事功的统一性。

四、现代启示
此章所示三重境界,对今人犹具启示:
1. 个人层面: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当以敬畏心立身
2. 社会层面:超越阶层局限,培养"民胞物与"的胸怀
3. 政治层面:执政者当以"百姓之安"为终极检验标准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此章"始乎为士,终乎为圣",诚为的论。儒家君子之道,既非空洞心性之学,亦非功利主义哲学,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价值多元的当代,这种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智慧,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