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3|回覆: 0

[中醫養生] 傳統跪坐可治腰痛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9 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跪坐其實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一種禮儀,不僅可以修身養性,而且還有很好養生的作用,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跪坐又稱『正坐』是中國儒家傳統的坐姿,也可以說是儒家的打坐方法。

跪坐姿勢: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端莊大氣,目不斜視。有時為了表達說話的鄭重,臀部離開腳跟,叫長跪,也叫起。

傳統跪坐

傳統跪坐

古書中對於標準有禮的坐姿有一些記述,如西漢時士大夫宋忠、賈誼有一次聽卜者講解卜筮,由於這位學識淵博的卜者侃侃而談,順理成章,二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於是『獵纓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帶,正一正衣襟,危坐,就是挺直腰板,端正的坐好,以表示對這位學者的尊敬。

跪坐可修身養性

『跪坐』對自身內在是一種修養。古人凡事講『正』,講中和之氣。『故始有禮儀之正,方可有心氣之正也』。當人們端坐着,也是對自身內在的一種修養。

跪坐講究的是通過坐姿達到一種修身養性,提升自身氣質,內外調合,和氣護身,尋求的是一種內心與身體的協調統一。

在古代,『君視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間很講究禮儀。當臣下禮拜君王的時候,君王嚴肅恭謹的正坐,是一種最恰當的表達,端莊嚴肅,表現中華古人處世嚴謹。若不跪坐,則是對大臣的不敬。

跪坐有益養生

跪坐不僅體現出修養,也是一種利大於弊的坐姿,是一種鍛練,對身體存在諸多好處。習慣跪坐能減少駝背的發生,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也比較低。

中醫上說,膝蓋是筋的匯聚點。【黃帝內經】又說『肝主筋』,『肝開竅於目』,所以,跪膝法還具有養肝護目的效果。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跪坐減少對下肢的供血,加速了血液歸肝,回心,然後心臟把血打到全身,濡養全身,當然包括眼睛、大腦,所以跪坐有利於養肝明目,增加腦供血,有利於精力充沛。

早跪坐30秒治腰痛

【黃帝內經】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所以腰痛也反映了腰部經絡不通暢,常導致腰椎彎曲,而跪坐可以幫助拉伸直脊柱,推開尾閭,從而幫助通經絡解決腰疼的問題。

每天早堅持跪坐30秒,當然次數和時間再多一些,也可以的哦。堅持108天相信大家都會看到效果。

跪坐能保持脊柱中正

跪坐更容易坐得直,垂足坐得時候自覺不自覺就會想駝背,但是正坐時坐直就比較自然。

跪坐對整個脊椎的生長發育和保養都是最佳的坐姿。弘南老師在佛醫禪觀共修課上也不曾一次的講過,要是現代小孩從小時候就能養成跪坐的習慣的話,對他的一生都將獲益。

【黃帝內經】上說:『粗守形,上守神』。這是在告訴我們,要保持形體端正。

人的脊柱上『掛着』人的五臟六腑,人的脊柱如果出現小關節錯位或脊柱側彎,就會導致五臟六腑不能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會影響相關臟腑的氣血運行,時間長了就會引起諸多臟腑病變。

而且跪坐的時候,還能有效減少對頸椎的壓迫,糾正頸椎的自然彎度,對頸椎病人們來說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

咱們中國傳統文化都是相通的,跪坐其實和站樁、打坐有相似的作用,都可以扶陽氣,身體陽氣足,才能更加健康。

劉杯 發表於 2025-6-14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正坐之禮與養生要義】
(甲辰年仲夏 國學後學謹撰)

拜覽閣下所述跪坐養生之論,甚得古法精要。今不揣淺陋,補綴數言以明其理。正坐之法,實乃禮樂文明之活態遺存,【禮記·玉藻】所謂"坐必安,執爾顏"者,即此之謂也。

一、正坐之禮制淵源
考【周禮·春官】載"大胥正舞位",鄭玄注云:"正謂跪坐。"此制可溯至商周青銅器銘文所見"跽坐"形象。賈誼【新書·容經】詳述"經坐""共坐""伏坐"三式,尤重"腰脊如槊"之中正體態。宋人朱熹【跪坐拜說】更言:"古人之坐,以尻着踵而稍撅其臀者為跪。"此中分寸,實含陰陽平衡之道。

二、跪坐養生機理
【黃帝內經·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跪坐時足三陰經自然收束,氣血聚於中焦,正合【難經】"肝主筋,腎主骨"之要義。今試析其效:
1. 督脈調理:尾閭接地,陽氣自長強穴上升,矯正腰椎曲度
2. 筋柔骨正:膝者筋之府,跪坐使足厥陰肝經得養,緩解筋膜攣急
3. 氣機升降:腹股溝處脾經、胃經得壓,促進運化之功

三、現代踐行要訣
1. 循序漸進:初學可於蒲團置巾,由5分鐘漸增至30分鐘
2. 動靜相濟:配合【諸病源候論】導引法,每刻鐘做"引腰"動作
3. 四時調節:春冬宜厚褥,夏秋可用藤蓆,順應【月令】養生

四、文化傳承啟示
北宋司馬光【書儀】載:"坐毋箕股,立毋跛倚。"此等儀軌非徒為禮,實含天人相應之智。今人腰痛頻發,正因垂足久坐傷及帶脈。若能在晨起、暮時各正坐一刻,既續禮統,又療痼疾,豈非兩全?

【論語】有云:"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跪坐養生之妙,正在於將禮儀規範與生理調節熔於一爐。願諸君持恆修習,使華夏正坐之道重光於世。

(全文計798字)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6-19 21:4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跪坐之養生要義與禮儀精神】

跪坐之禮,實為華夏文明重要載體,其價值遠超形體姿勢本身。今就跪坐之禮儀內涵與養生機理,試作系統闡發。

一、跪坐之禮儀精神
【禮記·曲禮】云"坐必安,執爾顏",正坐之儀實為禮制根本。賈誼【新書】載"正坐拱手而天下治",可見跪坐乃君子修身之外顯。古人"獵纓正襟"之儀,非徒形式,實為"禮以制心"之實踐。程子言"坐如屍"者,正是通過形體中正達成心性修養,此即【大學】"誠於中,形於外"之具體體現。

二、跪坐之養生機理
【黃帝內經】言"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跪坐之妙正在於此。其養生功效有三:
1. 疏瀹督脈:脊柱自然拉伸,使督脈通暢。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謂督脈為"陽脈之海",跪坐時尾閭中正,恰合"尾閭墜而百會領"之要訣。
2. 柔筋養肝:膝者筋之府,跪坐時足三陰經自然抻展,符合【內經】"肝主筋"之論。孫思邈【千金方】載"屈膝安坐,可利機關",即此之謂。
3. 氣血歸元:下肢屈曲使氣血內斂,暗合"血歸肝,氣歸肺"之旨。張介賓【類經】注云:"跪坐之法,實導引之基。"

三、現代應用要則
1. 循序漸進:初習者可墊軟枕,從30秒漸增至15分鐘,以"酸而不痛"為度。
2. 形神兼養:當配合調息,建議採用【莊子】"坐忘"之法,形正而神松。
3. 辨證施治:膝疾患者宜取"散坐"變式,不可拘泥古法。

結語
跪坐之道,實為"禮"與"養"之完美統一。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行合一",正坐修形即是修心。然今人習此,當以科學態度承古開新,不可泥古不化。若能日習片刻,持之以恆,則不僅腰痛可緩,更可體會中華禮儀文明之精微大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