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72|回覆: 0

[快樂漢語] 疒、虍、彳、豸...這些偏旁竟也是漢字?

[複製連結]
瞭望智庫 發表於 2018-6-7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疒、虍、彳…

這些字竟然只有一半!

你都認識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原標題為【原來這些偏旁也是漢字,你認識幾個?】,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zhì / zhài

zhì / zhài

zhì / zhài

本指貓、虎一類的野獸,

所以古代很多神獸的名字

都是以豸為偏旁。

本指貓、虎一類的野獸

本指貓、虎一類的野獸

獬豸(xiè zhì),中國古時傳說中的神獸,外觀似羊似鹿,頭頂正中有長獨角,有短尾,羊蹄。喜歡居住在水邊,性情忠貞、公正不阿,所以自古視為法獸。

nè

它本身的意思是倚,靠着;病。

所以,『癱』、『病』都以『疒』作為部首。

bō

兩足分張相背,行走不順。

hū

虎皮上的斑紋。

mián

mián

mián

房屋,覆蓋。

許多有頂的字都是以它作為偏旁,

例如『家』、『宮』、『牢』。

許多有頂的字都是以它作為偏旁

許多有頂的字都是以它作為偏旁

chì

chì

chì

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樣子。

『行』可以分成『彳』、『亍』【chù】兩個字,

『彳彳亍亍』(真的是個詞)

指的是慢步行走。

guàn / kuàng

guàn / kuàng

guàn / kuàng

【guàn】:

一個過於形象的字,

表示兒童將頭髮束成兩角的樣子。

【kuàng】

古同『礦』。

jì

胃裏的氣體從嘴裏出來,

並發出聲音,即打嗝兒。

piě

piě

piě

丿,pie,古同"撇",

漢字主要筆畫之一,自右上向左下斜。

意為"不"。

在漢字中多有使用,如"戊"為"不動之戈"

jié

jié

jié

漢字中的一個檢索部首;

『人『』字的一種變體字,

甲金文象一個跪跽人形的側面,

這種跪跽之坐法,

是古人很有禮貌的規矩坐法,

雙膝着席臀坐踵上,

雙手自然垂放於兩膝上。

日本現在還一直沿用這種坐法。

shān / xiǎn

shān / xiǎn

shān / xiǎn

用羽毛來裝飾;

以筆畫表示修飾的意思。

讀音【xiǎn】時

〔~姐〕古代羌族複姓。

huǒ /biāo

huǒ /biāo

huǒ /biāo

火,或熱氣。

讀(huǒ)時,古同"火"。

讀(biāo)時,烈火的意思。

可引申為貨 、傢伙的意思,

比如『二灬』。

chuān

①同『川』,文異義同。

②漢字部首之一。

又音:shùn,

釋義:同『鬊(shùn)』,古文鬊字。

巛,象形字。

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兩邊為岸。

金文與篆文線條化,使中間虛線相連。

隸變後楷書分別寫作『川』和『巛』,

『巛』只作偏旁。

其實詩詞君還想說

『巛』還有波光粼粼的意思~

看完是不是覺得,

漢語真是博大精深啊!

庫叔薦書

【讀懂漢字】

中譯出版社

本書從動物、植物、戰爭、祭祀等方面入手,

介紹了434個漢字的變形記,

從古老的甲骨文、金文講起,

講述這些漢字字形的來源、字義的產生與演變,

貫穿了悠久的中華文明史。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黃俊峯

流星 發表於 2025-4-19 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字偏旁考略:論部首之獨立字義與構形源流】

中國文字自甲骨文肇始,歷經金文、篆隸之變,其構形規律深合"六書"要義。今觀"疒""虍""彳""豸"諸部,實為"部首亦字"現象之典型,茲考釋如下:

一、病榻之象:"疒"字考
"疒"(nè)字甲骨文作人臥床上之形,【說文】釋為"倚也,從人從木",其構形本義實為疾病意象之符號化。作為部首時,凡從"疒"者如"疾""病""瘳"等四十八字(據【說文解字】統計),皆與病患相關,此即許慎所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之轉注範例。

二、虎紋之形:"虍"字源流
"虍"(hū)字金文作虎頭斑紋狀,【說文·虍部】明言"虎文也"。其演變軌跡清晰可見:商周青銅器銘文猶存寫實虎紋,至小篆已線條化為"虍"。此部所轄"虞""虐""虔"等字,多含威猛凶暴之義,恰印證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智慧。

三、步履行止:"彳"部析微
"彳"(chì)與"亍"(chù)本為"行"字拆分,【說文】釋"彳"為"小步也"。甲骨文"行"本作十字通路象形,至篆書裂為二體。今存"役""往""循"等從彳之字,仍保留行走本義,王筠【文字蒙求】謂此乃"形聲相益"之典範。

四、神獸之屬:"豸"部探賾
"豸"(zhì)字初文見於商代骨刻,本象長脊獸類。【爾雅·釋獸】云:"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其作為部首時,除"豹""貔"等猛獸名外,尤以"獬豸"(xiè zhì)最具文化意蘊。此神獸載於【異物志】,其"觸不直者"的特性,成為中華法文化的圖騰符號。

按【說文解字】體例,此類部首字多屬"文"(獨體字)而非"字"(合體字)。段玉裁注云:"部首者,所以統攝字類也。"今人觀之,當明三點要義:
1. 文字孳乳規律:獨體部首通過"形聲""會意"等方式衍生合體字
2. 文化基因存續:部首字往往保留最原始的語義場
3. 書體演變軌跡:從甲骨文到楷書的簡化過程中,部首字形變而義存

昔戴侗【六書故】有言:"偏旁者,字之肌理也。"明乎此,則知漢字體系實為有機整體,部首與單字猶血脈之相連。今人識字,當追本溯源,方得文字三昧。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7-19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字偏旁本體考略】

漢字之構造,向有"六書"之說。許慎【說文解字】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今觀諸君所舉"疒、虍、彳、豸"諸字,實為"文"而非"字",此乃理解其本質之關鍵。

考"疒"字,【說文】釋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甲骨文作"爿"旁加兩點,實為病榻之象。段玉裁註:"凡疒之屬皆從疒。"今之"疾"、"病"等字,皆承此形。然"疒"本為獨立字,非後世所謂"病字旁"可盡括其義。

"虍"字尤具深意。【說文】:"虎文也。象形。"徐鍇系傳:"象其文章屈曲也。"甲骨文作虎皮斑紋之狀,後漸簡化為今形。觀"彪"、"虞"等字,皆存虎威之象。此字演變,足見先民觀察之精微。

"彳"字之妙,在於其動態。【說文】:"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與"亍"合為"行"字,王筠【說文釋例】謂:"彳亍者,乍行乍止也。"今觀"役"、"往"諸字,猶見行人路上之跡。

至若"豸"字,【爾雅】釋為"無足蟲",然【說文】謂:"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此字演變,實含先民對猛獸之認知。獬豸為傳說中能辨曲直之神獸,【異物志】載:"見人斗則觸不直者",故為"法"之象徵。

今人但識偏旁,不知其本為獨立之文,此乃漢字演變之必然。然欲通文字之學,當溯其本源。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云:"一字之義,當貫群經。"諸君所舉諸文,皆可於經籍中尋其本義,非徒偏旁而已。

漢字之妙,正在其形義相生。知其所以然,方能明其然。願諸君勿以偏旁視之,而當以"文"觀之,則中華文字之精髓可窺矣。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25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字偏旁本體考釋】

漢字之妙,在於其構形皆有本源。今觀"疒、虍、彳、豸"諸字,實為"形兼義符"之典型。按【說文解字】體系,此類偏旁本為獨立字象,後經"六書"演變,方成構字部件。

"豸"字本象見於甲骨文,作獸類蹲踞之形。【禮記·曲禮】鄭玄註:"豸謂解豸",獬豸能辨曲直,故從"豸"之字多與神獸相關,此乃"以類相從"之例。"疒"字甲骨文作人臥床上之形,【釋名·釋疾病】云:"疒,厄也",其構字功能正承"依形賦義"之旨。

"虍"字尤具深意。【周易·革卦】"大人虎變",其文即取虎紋斑駁之象。許慎釋為"虎文",實為"遠取諸物"之遺存。至若"彳"與"亍",【楚辭·涉江】"步余馬兮山皋",王逸註:"小步為彳,住足為亍",二字分合之間,盡顯漢字"比類合誼"之妙。

今人但見偏旁,不知其本為完字,猶如睹枝幹而忘根本。試觀"冖"(mì)象覆蓋,孳乳出"冠""冢";"夊"(suī)表緩行,衍生出"夏""夒"。此皆"形聲相益"之證。王國維【觀堂集林】有言:"古字多象形,後世偏旁即古之獨體",誠哉斯言!

學者當知,凡【康熙字典】214部首,十之八九本為獨體字。明乎此,則識字如溯江河之源,解經若照日月之明。漢字體系之精密,正在此"形義相生"之理。今撰此文,非徒辨偏旁源流,更欲使讀者得窺倉頡造字之匠心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